当前位置在: 首页 > 作品评介
作品评介    
远忆传书雁 近观“北斗”星 ——写作《天涯咫尺》的几点体会
新闻来源: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陈芳烈     发表时间:2022-11-04     阅读次数:    


【提要】

讲故事是当下科普创作的重要方式。如何选择故事,并把独立、发散的故事,用一条无形的“线”串接起来,是创作者落笔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以故事形式写科技,需要前后关联,彼此呼应,使之成为一个有明确主题的整体。好的故事不仅要有生动的情节,还应该是抒情性和说理性、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完美结合。在写作通信科技的故事时,如何兼顾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内涵丰富的科技内容,也是颇费思量的难点。


《天涯咫尺》是我第一部运用故事形式写作的科普书。初尝浅试,无经验可谈。我只能把自己写作过程中对一些问题的思考,照本实录,与科普界同仁交流切磋。

一、一条主线与若干故事

人类通信的历史十分漫长,其中不乏扣人心弦的故事。如何选择故事,并把这些独立、发散的故事,用一条无形的“线”串接起来,这是我落笔前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

俗话说,凡事要“顺理成章”。写书也是如此。回顾通信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无数代人前仆后继的努力,都是围绕着一个目标,那就是不断缩短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延伸人的五官功能。我想,通信的故事应该以此为题材,并沿着这样一条主线展开。(编者语:写作要善于讲故事,科普创作也莫不如此。科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个小故事,而它本身也是一个未完成的故事。)

今天,当我们拿起手机,与身处地球上任何角落的人说上悄悄话的时候,一定会为人类通信由昔日的“咫尺天涯”演变成而今的“天涯咫尺”而无比感叹。从这一沧桑巨变中,我们既能看到历史的屣痕,又能感受到人类惊人的创造力和无穷智慧。《天涯咫尺》集中地反映了现代通信所创造的种种奇迹,以及把久远的梦想变成为现实的丰功伟绩。

以故事形式写科技,虽然很难做到像教科书那样系统,但仍然需要前后关联,彼此呼应,使之成为一个有明确主题的整体。我在写作《天涯咫尺》时,便力图沿着从“咫尺天涯”到“天涯咫尺”这一人类通信的沧桑巨变,寻找一个个独立故事之间的相关性。譬如,在写《烽火台的诉说》时,我便以“烽火台的启示”为题,为写作后面的现代光通信留下伏笔;在写《莫尔斯和他发明的电报机》时,在“延伸阅读”中便提到了“电报为什么淡出人们的视线”,为进入“电话时代”做了铺垫;在写有关无线电发明家的故事时,除了注意文字上的承上启下,还力求表达“一项伟大的科学成果从发明到真正为人类所利用,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需要倾注几代人前仆后继的努力”这样一个为实践所验证过的真理。

二、换个视角说故事

好的故事不仅要有生动的情节,还应该是抒情性和说理性、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完美结合。(编者语:讲好科学的故事,本身需要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所以科普创作讲故事不同于一般地讲故事。)电影《泰坦尼克号》便是一个很好的示例。我在写《天涯咫尺》时,也借题发挥,用了这个炙手可热、孺幼皆知的题材,只是换了一个角度。全文上下没有涉那惊心动魄的爱情情节,而只是从当时船上发生的电报故障切入,把空前劫难与通信的关系作为描述对象。视角的切换也便赋予这个故事以新的内涵。它告诉人们的是,通信与人类的生命安全是何等的息息相关。由此,很自然地便引出了国际摩尔斯电码救难信号(SOS)以及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CMDSS)等有关通信安全方面的知识,想必这比一般地说理会更令人印象深刻。同样,在《星海沉浮——一个令人扼腕的科技童话》中,我虽然也介绍了全球卫星移动通信这一科技前沿,但却以铱星系列的“出师不利”为切入点,(编者语:用小切口讲大主题的故事,则是见功力的事情。)引出了科技产品的准确定位以及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这一发人深思的话题。我以为,故事这种形式是可以赋予更多内涵的,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它作为单一传播科学知识的手段。

三、讲的不只是科技

写作《天涯咫尺》,就仿佛驾着被时光驱动的小舟,在那波光点点的通信历史长河中穿越。在那里,我既看到一缕缕从远古射来的文明之光,又窥见进入电信时代百余年来人类通信后浪推前浪的壮观场景。在奇迹背后,是人类无穷的创造力和智慧,是科学精神的闪光。

《天涯咫尺》所写的,实际上便是在长途跋涉的科学征途上,科学家一次次不畏艰辛的接力。电报的发明拉开了电信时代的序幕紧接着,以贝尔为代表的一批电话发明家又把人们带入一个彼此可以直接用语音沟通的时代此后,由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开始,到赫兹证实电磁波的存在,再到波波夫、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一个使“天涯”成为“毗邻”,变地球为村落的无线通信时代便呼之欲出……。这一个个通信发明故事,无不生动地诠释了科学进步的道路上传承与发展的关系。(编者语:一个个彼此独立的故事用电信科技发展的主线串联起来,就组成了电信科技的历史,讲好故事,也讲好了历史。)

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永不知足,是人类科技发展的原动力。旅途中观看一次“电磁铁”表演,萌发了莫尔斯发明电报的奇想;偶见铁片在磁铁前振动发出微弱声音,诱发了贝尔发明电话的念头;20世纪20年代发生在罗马城郊的一次大火,无意间成就了短波通信的峰回路转;1922年一次无线电通信实验的突然中断,使发明家获得发明雷达的灵感……在人类的通信发明史上,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它告诉我们,好奇的背后便可能是真知,对事物细心地观察可能会获得认知上的重大突破。

回顾通信的历史,我们也不时地会被一些科学家的默默献身精神所打动。而今,格雷厄姆·贝尔的名字家喻户晓,如雷贯耳,但谁又知晓,推动电话发明的还有格雷、李斯、梅乌奇等一大批科学家呢?他们何尝不是时代的英雄其中,梅乌奇因无钱申请专利而痛失电话发明家桂冠的故事,更令人扼腕。曾经预言卫星通信、太空帆、太空梯及人类登月等一系列重大科学技术发明和科学事件的科幻作家克拉克,却一生中坎坷不断,直到82 岁才获得姗姗来迟的荣誉。“光纤之父”高鲲,在获得2009年诺贝尔奖时已是疾病缠身,在颁奖典礼上由他妻子宣读的《一沙一世界》,便是他倾毕生精力追求科学真谛的真实写照……

四、借用和延伸

在写作通信的故事时,如何兼顾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内涵丰富的科技内容,也是颇费思量的难点。如果刻意在故事中加入大段科技知识的阐述,势必会影响故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为此,在本书中我便采用以故事为主线,辅以一定篇幅“知识链接”和“延伸阅读”的形式,以达到上述兼顾的目的。链接和延伸,要顾及与故事的相关性,尽量做到珠联璧合,遥相呼应。巧妙的搭配不仅有助于丰富书的科学文化内涵,还使读者能从多个视角和不同的层面上获取知识。

我认为,只要有利于拉近读者与科学的距离,有利于增加书的可读性,各种可以利用的元素和形式都是值得去尝试的。(编者语:一本书可读性强,体现在内容的吸引程度与阅读和欣赏的价值。科普书若要可读,一方面要生动有趣,另一方面还要给人以丰富的科学营养。)例如,在写作本书的头几个故事时,我借用了一些典故、传说和古诗词中的名句,来反映我国古代人们对信息传递的美好向往。把它与近代通信相比照,我们便可以看到古代文明的熠熠闪光,看到那些昔日的梦想成为当今科技先导的现实。

写作《天涯咫尺》一书已成旧忆,而精彩的通信故事还在当今世界中延续。但愿我这本书是抛砖引玉之作,期盼着有更多讲述通信故事的力作问世。【文章选自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编的科普创作与编辑——第三届获奖作品佳作评介》(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张志敏、陈玲)】


编者:张志敏

作者简介

陈芳烈:著名科普作家、编辑家,人民邮电出版社原总编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三、第四届副理事长,工交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07年因策划《e时代N个为什么》丛书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上一篇:尝试不一样的科学传播 《檀岛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记》创作手记(二)
下一篇:写书话的快乐

宁ICP备2021001770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042号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www.nxkpzx.cn)@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172号  邮编: 750001 电话: 0951-6851830  Email: nxkpzx09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