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书是给别人看的,不是留作自己欣赏的,因此无论内容还是书名都要符合读者的胃口。在创作科普作品时,要明确这本书是为什么样的人群准备的,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投其所好要杜绝科学常识错误,否则将会误导人的一生甚至几代人要充分考虑孩子们对各种发明技法的接受程度,尽量把专业术语转换成容易理解的语言进行描述。
我写了一本书,书的名字是《发明不是梦》。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呢?
大家都知道,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祖国强盛的核心。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青少年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才能挑起这个重担。基于此,《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对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培养。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联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等9大部委共同举办了每年一届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旨在通过这个活动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这个背景下,全国各地的学校纷纷响应,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潮。通过多年的打造,这项活动已经形成了我国科技教育的一大特色,在校园、在师生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到2010年为止,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已经连续举办了25届,遗憾的是在全国范围内一直没有一本系统指导青少年进行发明创造的书籍。鉴于这个现状,结合我在学校从事科技教育30多年的经验,利用手中积累的数项发明创造成果,以及指导学生开展发明创造活动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开始着手擎理撰写这本书。(编者语:材料积累是开展科普创作的前提和基础,手头有充足的材料,写作时可利用、可选择的余地才大。作者在科技教育领域有30多年的经验,为科普创作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经过两年多的构思、文稿整理、照片筛选、图例绘制、章节布局等一系列工作的筹备,终于在2012年底初稿成形。2013年初通过朋友推介,书的初稿被转送到了科学普及出版社编辑李红老师的案头。李红老师详细审阅了书稿后,认为此书写得不错,既有完整的发明创造理论,又有大量翔实的发明创造案例。尤其是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讲故事方式,将枯燥的理论和专业案例化为无形,让学生们很自然地接受到了知识,从书的内容和形式上来看很适合青少年使用,对于指导青少年开展发明创造活动有参考价值。
《发明不是梦》这个书名是经过反复斟酌才确定下来的。书名如同一个人的名字,既要好听,又要好记,要雅俗共赏,更要有内涵。(编者语:书名是一本图书的眼睛,一个好的书名需要反复推敲、打磨、斟酌。书名要能充分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主旨、目的,要让读者有“一目了然”之感,还要讲究文辞典雅,朗朗上口。因此,有人说,写书难,起书名更难。)当然,书名一定要与内容相吻合,让人看到书名就能对书中所描述的内容有一个美好的联想。人们普遍认为发明创造很难,发明创造需要渊博的知识,需要日积月累的经验,甚至有人认为能够发明创造的人必然具备一种天赋,只有发明家和科学家才能做得到,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基于多数人的这种认知误区,我认为非常有必要通过书名明确地暗示给读者:发明并不神秘,哪怕是一个很平常的人,只要读完这本书,就能掌握发明技巧,发明创造就会在你的手中轻松实现,用不了多久,也许你会成为被人仰慕的发明家。
书是给别人看的,不是留作自己欣赏的。因此,无论内容还是书名都要符合读者的胃口,不能仅凭自己的喜好而武断地确定书名。为此,围绕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我设计了几十个书名,通过反复比较,把我认为最中意的十个书名拿到学生中间进行“民意测验”。(编者语:书名的好坏,读者最有发言权。《发明不是梦》是写给学生看的,因此,作者将多个备选书名拿给学生,请学生挑选他们最喜欢的书名。这一做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值得其他作者借鉴学习。)因为这本书是给青少年看的,他们是最大的受众群体,他们最有发言权。通过全校1000多名学生的独立投票,80%的学生选择了《发明不是梦》这个书名。根据这个投票结果,我毫不犹豫地确定了这个书名。
为书起名既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心理战术,书名在紧扣书中内容的前提下,还要考虑读者的心理状态。要让喜欢发明创造的读者从书名中就能感受到发明并不神秘,发明也有捷径,窍门就在书中。通过对购书者的随机调查得知,是这个书名吸引了他们,书名确实起到了助推的作用。很多孩子和家长普遍认为到书店给孩子买书不可能逐页翻看,主要从书的名字和摘要进行判断,是不是适合孩子使用,能否让孩子轻松学会发明。多数购书者表示,从《发明不是梦》的书名来看,发明创造也许真的不难,买一本看看,也许对孩子会有所启发。由此可见,给书命名不可草率!
不过,书名再好,如果内容名不副实也是徒劳的,不会得到读者的认可,一本真正的好书关键还是要看其内容和写作技巧。(编者语:科普图书创作,应坚持“内容为王”原则。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一项调查发现,网民在选择图书时最看重“内容”,其次还有“作者、书名、封面与装帧设计、出版社、开本大小”等因素。)在专家眼里,一本书的优劣是由一系列评价体系所决定的,涉及十几项评判原则而在读者心中,评价标准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吸引法则”。常言说,一人难称百人意。面对口味不同的众多读者,一本书如何能吸引读者呢?如何让更多的人关注这本书呢?这就需要作者在写书之前做好足够的准备工作。首先,要明确这本书是为什么样的人群准备的,一定要了解这些人群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只有投其所好读者才会买你的账。我从事一线教育工作将近40年,几乎天天和学生们打交道,可以说非常了解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知道他们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利用我熟知的教育心理学来指导撰写这本书应该不会跑偏。
其次,要确定一下你想写的这本书是否有需求,书为需而生,借以独相传。没有需求的书籍,写得再好也将无人问津,即使有人看,也许寥寥无几,达不到书籍应有的宣扬教化作用。
再次,在写书之前还有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要做好,那就是调查研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一下你想写的书是否已经有了类似内容的书籍出版发行,如果有,尽量回避。如果实难避开,就要另辟蹊径,从另外一个视角去阐述观点,以新颖的理论为支柱,采集翔实的案例做引证,运用独特的写作技巧完成整部书的创作,让人读后眼前一亮,这样的书才会赢得读者的认同。这就如同摄影一样,都是拍黄山景色,有人表现的是黄山日出有人描写的都是黄山云海还有人突出的是黄山迎客松。虽然视角不同,技法有别,只要抓住神韵,拍出光彩,最终给人的感觉应该是黄山很美,都能赢得观众。如果确认没有类似的书籍出版,也不要掉以轻心,更要细心谋划精心布局,争取一炮打响。【文章选自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编的《科普创作与编辑——第三届获奖作品佳作评介》(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张志敏、陈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