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 首页 > 作品评介
作品评介    
科普就是讲故事 ——《纽扣》创作手记(一)
新闻来源: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 陈福民 俞善锋     发表时间:2022-11-08     阅读次数:    


【提要】

个好的选题往往来自对作者心灵的触动。一次科普采风活动打开了本次研究式科普创作的大门。作者以讲故事的方式,展现纽扣的考古发现和发展史,再现人类创造、创新纽扣的前赴后继的故事,验证了“科普就是讲故事”的理念。


国内罕见的一部以“纽扣”为题材的科普著作《纽扣》,经过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工业科普创作中心的精心策划和诸多科普作家的辛勤耕耘,于2015年年底与读者见面了。生活中不起眼的小小纽扣,能不能编写成一册吸引广大读者的科普书籍,一直是萦绕在我们编写者心头的大事。在获得第四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银奖后,《纽扣》引起了我们的回顾和思考。

一、创作的选题

《纽扣》题材的选择是从我们对浙江纽扣文化有了兴趣开始的。

2009年年初,浙江某工贸公司的俞善锋经理加入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1万元经费,组织科普作家到他的公司去采风。之后才了解到,在人们眼里并不起眼的纽扣竟在服装造型艺术中有着重要地位。纽扣在劳作者的手中变换出琳琅满目的花样:树脂纽扣、塑料纽扣、金属纽扣、贝壳扣、竹木扣、果实扣和女子旗袍上的盘扣等,远销海内外。

2009年,即上海世界博览会举办的前一年,在一次科普笔会上,俞善锋经理拿出几颗鹅卵石说:“你们看得出这些鹅卵石有什么不一样吗”

“人造的?”“叫人难以相信!”

望着大家惊奇的目光,他讲起了发明人造鹅卵石的故事。

那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美国客商对他说,国外的生活和建筑很崇尚鹅卵石。你看庭院建筑有鹅卵石铺就的墙和路,假山盆景有鹅卵石的填充材料,连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最著名的雕塑——小美人鱼铜像也是置于哥本哈根朗厄里尼港入口处的一块巨大鹅卵石上。然而,随着天然鹅卵石资源的匮乏和保护自然资源意识的加强,人们越来越希望有一种新型的、环保的、轻便的、更漂亮的、非天然的鹅卵石来替代天然鹅卵石。如果你能发明一种人工鹅卵石,从而避免天然鹅卵石在资源、环境、运输等诸多方面的不足,达到并超越天然鹅卵石的特性水平,那将具有无限广阔的市场和生产前景。

客商的一席话暗示了“低碳与创造”的思路,令他心潮起伏,久久思索。

俞善锋经理从纽扣生产技术和现代纽扣发展的历史中得到启示:人们早已将废弃的蚌壳这种“天然生物”原料,用来生产纽扣等生活用品,再将废弃物用来装饰、美化生活。于是他开始尝试选用废旧塑料再生利用,走上既美化环境又节约资源、既循环又低碳的研发道路。不管在材料选择上,还是在工艺方法上,他都进行了无数次的试验总结和理论研究,经过六个月的努力,终于发明了比较完美的人造鹅卵石新产品。他利用人们丢弃的工业和生活废旧塑料,通过特殊的科学方法和工艺让废物重获生命,变为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新型人造鹅卵石。

这种人造鹅卵石表面光滑,纹理自然逼真,真实感极强,与天然鹅卵石几乎一样。然而,它还拥有天然鹅卵石无法具备的优点。它可通过配方的调节,使单个鹅卵石的重量具有可选择性:重的可沉入水底;而轻的可浮于水面,人们称之为“浮石”;有的可半沉半浮,充满幻境和诗意。人造鹅卵石以其创新性、独特性和科学性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得到了国家的荣誉和保护。每年几十吨、上百吨人造鹅卵石远销到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现在国内装饰市场也已开始销售,预计销量会快速增长。

然而,人造鹅卵石论吨卖,即使价格再高,该产品的单价也会贬值。科普作家看到一堆堆鹅卵石论吨卖,觉得很可惜,出了个主意:“提高鹅卵石的技术含量,变鹅卵石一吨吨卖为一颗颗卖。”

“好主意!”俞善锋经理立即下功夫进行钻研,很快就生产出十二生肖鹅卵石、东巴文鹅卵石、十二星座鹅卵石等,还把上海世博会作为一个“点石成金”的起点。

每颗人造鹅卵石的出厂价(除去刻字成本和包装费)是3元。通过在鹅卵石上雕刻东巴文并附以含有创意的精致包装,在上海世博会上,一盒东巴文鹅卵石卖75元(每盒5颗),相当于每颗15元。而普通鹅卵石每吨平均有40000颗,卖27000元,即每颗0.675元。这种东巴文鹅卵石的利润比普通鹅卵石增加了好几倍。价格是产品魅力的来源之一,它在吸引消费者、加强竞争优势、塑造良好形象等方面,有着不容低估的作用。但创造更赢来了大幅的利润增长。

有了这份埋头生产与热心创造的精神,才会有惊天动地、倒海翻江的纽扣发展。也因为这样,我联想翩飞,要把“纽扣”写成一本书,要把这个“中国纽扣之乡”以及它的成就、贡献与影响从书上带出来,远“销”世界。

二、创作的思路

我们给《纽扣》拟定了研究式科普创作的思路。

这是因为文艺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没有深入体验生活的人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作品的。科普作品亦然。科普作家不一定全都从事所创作的科技产品的研发,很多只是触及相关内容而只知“皮毛”。就像“纽扣”这一主题,直接参加这项工作的只有俞善锋同志。要编写一册全面介绍《纽扣》的科普著作,必须对纽扣进行研究,就像科技人员对研发的产品进行深入研究,也如文艺作家把书中主人公的工作心态等作为主要的生活体验一样。我们把它叫做研究式科普创作的思路。(编者语:科普创作也需要研究打底。掌握了研究的方法,可以弥补科学背景的不足。

1.研究纽扣的考古发现,了解纽扣发展史

纽扣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过程,有自己特有的历史。因此,我们就从纽扣的历史,从文化史的高度,从民俗学、工艺学、美学、考古学等不同视角,对纽扣的发展史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挖掘发生在纽扣中的故事。(编者语:将多元的人文要素融入故事化创作中,使科学与人文结合的特色更加凸显。

由于纽扣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而且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有趣的纽扣发展史,我们除了从文字史料上寻找纽扣在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记录,还必须从考古发现的源头出发,以实物史料为佐证,找出纽扣发明、发现和传播的“足迹”。

良渚文化玉带钩、浙江桐乡金星村遗址的玉带钩、浙江余杭反山和瑶山墓地的石质带钩,以及陕西兵马俑、江苏金坛县周瑀墓葬中的圆领单衫,等等,都是中国纽扣起源和发展的佐证。

其实,每一种纽扣的出现(包括人类历史上第一颗纽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故事。

考古发现,自从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族地区,蒙古族的“闪光纽扣”便通过游牧民族传至西方,对于当时衣衫还有点“不整”的欧洲人来说,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宝物”。此后,欧洲的达官贵人才用金银、珍珠、宝石、钻石、犀角、羚羊角、象牙等贵重材料,精雕细琢,制成纽扣使用。这才有了法国路易十四时期塞维涅侯爵夫人想出的一种特殊的胸针——有吊坠的蝴蝶结胸针,固定在衣服上,起了纽扣的作用,节省每次穿衣服的时间;也有了葡萄牙国王约瑟一世价值连城的王袍上镶嵌了20粒钻石的纽扣。【文章选自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编的科普创作与编辑——第四届获奖作品佳作评介》(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张志敏、陈玲)】

 
上一篇:与植物协同生长 ——祁云枝科学散文创作手记(二)
下一篇:科普就是讲故事 ——《纽扣》创作手记(二)

宁ICP备2021001770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042号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www.nxkpzx.cn)@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172号  邮编: 750001 电话: 0951-6851830  Email: nxkpzx09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