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 首页 > 作品评介
作品评介    
播种银杏,普及知识 ——《听伯伯讲银杏的故事》创作感想
新闻来源: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郁万文 周统建 蔡金峰     发表时间:2022-11-15     阅读次数:    


【提要】

少儿科普读物不应该板起面孔告诉孩子们一个个的科学知识点,而应该和他们平等交流从孩子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入手,采用平实通俗的语言,多用比喻、想象等手法,尽量设置有趣的情景,回避专业术语阐述知识要通俗易懂,以引起小读者的兴趣。


一、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化于心)

作者记得,小时候家乡村头有一棵大银杏树,树干又粗又直,树冠像一把大伞。它究竟有多大年龄呢,没有人知道。每年银杏树都结出很多白果,常常用火烤着吃,清香细嫩,令人垂涎。上大学接触到银杏后,作者渐渐入了迷,并把研究重点放在了银杏上。对银杏了解越多就越喜爱它,研究越深也就越敬畏它。如何让更多的人喜欢银杏,热爱银杏,研究银杏,受益于银杏?如何让更多的小朋友了解银杏,喜爱银杏?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作者先后出版了《中国银杏》《中国银杏志》和《银杏》(画册)等著作。作者越想越觉得有必要在这些书的基础上,再出一本图文并茂的有关银杏的少儿科普读物,与可爱的小朋友们一起,分享其中的科学知识和无穷乐趣。(编者语:科学家在科研第一线积累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科普作品,他们就成了科学传播第一发球员。)于是,就有了创作《听伯伯讲银杏的故事》的构想。创作前,作者与相关老师起这事,大家也觉得值得做,并且也认为有很多的趣味点可以写。

完成一本有关银杏知识的少儿科普读物的想法时时绕于海,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作者和身边的老师都是多年从事高等教育和林业科学研究的,对于少儿科普读物的创作可以设是一片空白。好在有出版过《中国银杏》《中国银杏志》《银杏》(画册)的基础,又悉心向相关的专家请教,并且认真地阅读、参考了大量的少儿科普读物,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有一颗热爱银杏、热爱孩子的心。10多年来,作者组织了30多位林学、绘画、儿童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在充分凝练《中国银杏》《中国银杏志》《银杏》(画册)等著作中的重要科学知识基础上,借助儿歌、故事、漫画、照片等原创素材,以知识漫画为理念,寓科普知识于漫画故事,力图在趣味中引导孩子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

编写和绘图工作是在炎热的暑假里进行的。创作之初,大家统一了认识:少儿科普读物不应该是板起面孔告诉孩子们一个个科学知识,而应该和孩子们平等交流;写作要从孩子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入手,采用平实通俗的语言,多用比喻、想象等手法,尽量设置有趣情景,回避专业术语;阐述知识要通俗易懂,以引起小读者的兴趣;一本成功的少儿科普读物,同时也应起到对成人进行科普教育的效果。(编者语:写给儿童的书,要综合考虑他们的接受特点,审美取向,既能让他们认识生活,理解科学,也能给他以精神的滋养。科普读物精神的滋养,更体现在对儿童科学兴趣的培养,好奇心的激发,引导他们对大自然有热爱和敬畏之心。这本书凝聚了每一位编委的辛勤劳动,有时为了说清楚某一个故事所涉及的知识点,创作者们易稿数次。特别是卫欣老师和他的助手们,为给每个故事绘出富有童趣的插图,反复琢磨,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这本图文并茂的少儿科普读物的完成,为普及银杏知识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大家都感到很高兴。编者们能为小朋友们认识银杏、热爱银杏做一些事儿,就心满意足了。

二、科普作品内容的科学性(精于业)

选择银杏为科普作品创作对象,具有极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作者以讲科学为核心立场,同时览古今通中外,注重文学、美学、社会学的渗透,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全书以银杏核心知识点为架构,从孩子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入手,精心设计了50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把银杏知识讲得活灵活现。20多年来,曹福亮教授领衔的课题组以银杏为研究特色,先后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出版了《中国银杏》《中国银杏志》《银杏》《银杏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等专著,为银杏科普作品的创作、银杏科学知识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项目组在银杏基因库、良种选育、培育技术、综合开发利用和银杏森林公园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为该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作品更好地体现了科学技术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

三、创作手法及表现形式的创新性(巧于形)

该书在兼顾读者需求的同时,重点围绕少儿读者的特征进行了选题内容、表现形式等的创新,并采用了全媒体的时新手段,淋漓尽致地展示了银杏的“新、奇、实、美”。科普专家认为,给少年儿童讲科学,一个动听的故事远胜于单纯的说教。(编者语:故事化表达尤其适合青少年。科普读物要远离教材枯燥生硬的通病。作品打破了少儿科普类读物延续的成人化编写模式的传统,在设法去除孩子们阅读障碍的同时,重视“原始创新”,采用儿歌、故事、照片、漫画多种元素的结合及卡通漫画的形式,将文字表述同新鲜活泼、幽默风趣的画面巧妙组合,形成了一个个涵盖知识点的生动故事,激发少儿的阅读兴趣与信心。一方面,作品将科学知识融入原创故事。从孩子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入手,多角度把握少儿读者的阅读心理,把银杏知识点创作成50个生动有趣的故事。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少儿化的活泼对白,结合探险、游记的场景,充满“悬案”的情境,激发少儿读者探索科学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另一方面,科学知识与文化艺术结合。采用漫画、动画等艺术手法,展示银杏知识点,注重文学、美学、社会学的渗透,既有对银杏的客观描写,又融入审美理念创作银杏形象。

在表现形式上,一方面用对话故事的形式讲述银杏奥秘。从孩子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入手,多角度把握少儿读者的阅读心理,以伯伯向小金果讲故事为线索来编辑,中间穿插古今中外的新奇现象,把银杏知识创作成“银杏夫妻树”“皇帝与银杏”“诗人与银杏”“银杏与长寿”等50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活灵活现地展示银杏知识,满足了青少年的好奇心,让科学变得平易近人。另一方面用艺术形式展示银杏科学技术知识。作品采用了原创故事、原创儿歌、原创漫画、经典散文、经典古诗、名家作品和汉画像砖、原创动画片、原创电视片等多种表现形式,寓教于乐,把银杏故事情节分解创作成一幅幅动画场景,诱发孩子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增进孩子对科学概念和本质的认识。采用儿歌、漫画、动画、电视片、国画、书法、诗歌、散文等多种艺术手法,准确、清晰地提炼银杏科学知识点,原创性、综合性地普及银杏的起源、历史与分布,以及药、膳、果、材、人文、旅游、景观,堪称是对银杏的百科全书式的介绍。在增长科学知识的同时,充分调动小朋友的动脑能力进而激发小朋友爱自然爱生活的热情。

四、创作编辑难度创作成的难度

(一)故事创作

科普作品是内容的科学性、形式上的故事性、语言的通俗性三者巧妙结合的整体。科普故事创作中要用少儿语言把科学知识达出来,对于长期从事科研工作、习惯科学思维训练的人员来说的确有一定的难度。(编者语:科研人员写科普要做到三个转换,一是语言由专业术语转为通俗语言;二是角色从科学家到科普作家的变换,三是对象由业内同行转向普通公众。为了克服这个难点,创作人员集思广益,还针对性地请中小学生进行试听,只有小朋友能够听得懂的故事,才算过关。此外,为每一个故事想一个好的开头,给每一个故事中的人物设计场景、情节、对话等也是故事编写工作的难点。

(二)漫画制作

该作品知识性强,漫画创作要以科学性为基础,漫画创作者必须阅读和消化大量的资料。在画面处理上,兼顾科学性与趣味性,充分考虑树木形态、房屋建筑、地形地貌等的本质特征,不宜过度的简化与夸张。(编者语:绘画插图是当下科普图书广泛使用的艺术形式,科普作品中的绘画插图还有科学性这一衡量标准。绘画插图对读者影响越大,对其科学性要求也越高。漫画内容一般比较短,往往只有三言两语,而本作品的故事情节完整,因此在选择典型画面时,具有难度。照片与漫画的有机结合,有利于画面的艺术效果,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但增加了后期设计制作的难度。该作品的漫画创作经历了人物造型、动作设计、场景选择、草图绘制、勾线拷贝、扫描填色、后期制作等相关步骤,历时半年之久。

难能可贵的是,《听伯伯讲银杏的故事》作品的示范,带动了《植物“活化石”》《中国银杏品种图鉴》《中国名书名花名鸟》(银杏部分)、《新农村实用科技知识简明读本》(银杏栽培技术图说篇)、《银杏丰产栽培实用技术》《银杏——探索银杏的健康奥秘》等10余部后续科普作品创作,促进了我国林学类科普作品创作的发展。相信此书的出版,将帮助那些爱思考、爱科学的少年儿童进入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殿堂。【文章选自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编的科普创作与编辑——第三届获奖作品佳作评介》(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张志敏、陈玲)】


编者:张志敏

作者简介

郁万文: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经济林培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周统建:南京林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及大学文化研究。

蔡金峰: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经济林培训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上一篇:天文类科学小品赏析(1911—1949年)(三)
下一篇:探索讲好航天科学故事的新路 ——《航天·开发第四生存领域》创作体会(一)

宁ICP备2021001770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042号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www.nxkpzx.cn)@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172号  邮编: 750001 电话: 0951-6851830  Email: nxkpzx09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