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 首页 > 作品评介
作品评介    
探索讲好航天科学故事的新路 ——《航天·开发第四生存领域》创作体会(二)
新闻来源: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庞之浩     发表时间:2022-11-15     阅读次数:    


由于我采用的是模块化编著方式,就像知识问答一样,每节文章都相对独立,但各节之间又有一定联系,也就是说全书相当于一部系列剧,而不是连续剧,所以调整起来比较容易。这样也有利于读者进行选择性阅读。

为了把全书目录及各章节编写得更加赏心悦目,让读者一翻开就眼前一亮,我进行了精心创作,使目录及各章节都统一成7 个字,整齐划一,干净利索。例如:


第一章 遨游太空的小船

1.太空中的“哥伦布”

2.第一艘能飞的船

3.谁说女子不如男

4.阿童木走出屏幕

5.奠基成功的悲壮

6.太空之吻难上难

7.惊险绝伦“手拉手”

8.首次国际大对接

9.未来飞船新面貌

10.首次登月秘闻多


第二章 出入九天的鲲鹏

11.能上九霄的飞机

12.天地纵横全能王

13.兽医登天修“哈勃”

14.“太空雄鹰”没二代

15.“暴风雪”昙花一现

16.梦中的空天飞机

17.小精灵暗藏杀机

18.昂贵难上的厕所


第三章 航天母舰的家谱

19.天外天上的“礼炮”

20.美妙的空中阁楼

21.太空如何“搭积木”

22.多居室的喜与悲

23.庞大的宇宙城堡

24.此曲只应天上有

25.机器人是好帮手

26.借鸡也能下个蛋

27.新颖的月球基地

(编者语:充满趣味性,又朗朗上口的标题无疑是吸睛一大法宝。


第四章 中国航天的美景

28.航天员怎样炼成

29.杨利伟不玩心跳

30.飞船与飞机之争

31.“神舟”的三与十三

32.九上太空铸辉煌

33.美丽的天宫一号

34.中国式“太空之吻”

35.手控对接技术高

36.中国人踏上“火星”

由于载人航天的故事较多,但为了与丛书的其他书籍字数基本一致,我已写好的一些有关太空生活的故事只能忍痛割爱了。

在目录基本确定之后,我就开始写样章。当时我写了新颖的月球基地、爱吃香肠的“一哥”、一次成功的失败几篇文章,并配了相关的图。然后,请陈芳烈及编辑审阅,提出建议和意见。之后不断改进,最终确定具体编著风格。

此书的一大亮点也是一大难点就是把知识和故事及精美照片融为一体。与以往航天科普书籍相比,《航天·开发第四生存空间》一书最大的特色可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新”。全书处处体现了“新”,例如,构思新、故事新、写法新、语言新、图片新等,从而给读者以高品位、新视觉的享受。尤其是把中国载人航天活动作为独立章节进行了全面介绍,包括最新的航天活动,这在国内是不多见的。

该书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当代重要的载人航天技术或人物娓娓道来,既有新奇的技术展示,也有跌宕的人物传奇;既有综述的全面介绍,也有不少的链接解释;既有成功的经验探究,也有失败的惨痛教训;既有引人的新闻线索,也有通俗的科学解读;既有大量清晰的真实图片,也有精美感人的电脑绘画。尤其是为了满足读者对中国载人航天特别感兴趣的需要,所以书中的不少故事都是与此有关的,使读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例如,“谁说女子不如男”一节中,以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上天”为引子讲述了世界女航天员的发展和重要作用。针对我国近年突破和掌握的空间出舱活动和交会对接技术,通过“阿童木走出屏幕”“太空之吻难上难”“惊险绝伦‘手拉手’”“首次国际大对接”等几节,全面介绍了太空行走和交会对接技术的用途、难点、方法、步骤、失败的例子、重要的事件等。还展示了读者感兴趣的新型飞船,类似延伸阅读。

很多人都想知道载人航天到底有什么用,为此在“此曲只应天上有”一节中进行了概述。2011年2月24日,美国为“国际空间站”送去首个类人形机器人。那么,太空机器人航天员是对手还是伙伴?这一问题在“机器人是好帮手”一节中进行了解答。书中还对航天飞机曾搭载欧洲空间站和如何在月球建立基地等鲜为人知又较感兴趣的技术进行了介绍。

书中《中国航天的美景》一章可能最吸引读者,里面解读了中国航天员是如何选拔和培训的,也介绍了2011年、2012年发射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它们交会对接的特点、方法和过程,我国航天员是如何进行手控对接的,这对了解最近成功完成的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中国人踏上火星”对我国志愿者王跃在2010—2011年参加火星-500国际合作项目的意义、历程、收获等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由于多种原因,该书出版时间比原计划大大推迟了,为此,我补充介绍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神舟八号和神舟九号宇宙飞船,差点介绍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

几十年来的工作使我深深体会到,每一次科普创作、科普活动对自己都是一次锻炼,能督促我深入学习某一项新技术、新科学,因为只有自己搞懂了才能深入浅出地对公众进行科普。我的很多航天科技新知识都是为了科普而不断学习的。编辑工作和科研工作对科普创作也是很有帮助的,它们相辅相成。(编者语:科研科普两相成,科普并不是科研的低配,实际是它的另一张更为鲜活的面孔;而科研则是科普的源头活水,常研常新,与科普互相促进。【文章选自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编的科普创作与编辑——第三届获奖作品佳作评介》(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张志敏、陈玲)】


编者:姚利芬

作者简介

庞之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研究员,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担任主笔、副主编的《梦圆天路》(总体卷)(丛书之一)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5年)等多个奖项。


 
上一篇:探索讲好航天科学故事的新路 ——《航天·开发第四生存领域》创作体会(一)
下一篇:基准指导下的多人群需求导向创作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系列读本》创编手记

宁ICP备2021001770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042号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www.nxkpzx.cn)@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172号  邮编: 750001 电话: 0951-6851830  Email: nxkpzx09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