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 首页 > 作品评介
作品评介    
天文类小品赏析(1979年至今)(一)
新闻来源: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吴燕     发表时间:2022-11-18     阅读次数:    


1978年,停刊11年的《天文爱好者》杂志正式复刊。全国各界吹响了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天文学界也不例外。而《天文爱好者》尽管并非一本专业期刊,而是面向天文爱好者的科普杂志,但此中的信号意义也是明显的。复刊第1期,《天文爱好者》刊出了题为《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而奋斗》的专家笔谈,桥梁专家茅以升,科普作家高士其,天文学家张钰哲、戴文赛、程茂兰、叶叔华、冯克嘉,天文爱好者段元星等均著文对杂志复刊表示祝贺并寄语。张钰哲在笔谈中提及“提高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普及要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揭示了天文学家眼中的科普的意义及其与研究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而该文所说“把近年来迅猛进展的宇宙科学和丰富多彩的天文知识,以百花齐放的姿态和通俗生动的形式普及给广大群众和青少年”也正是当时的科普的最主要的形式。

在1979年以来的数十年间,科学写作在内容、写作手法乃至写作者本身的写作理念等方面都经历了种种变化,天文学小品写作也不例外。

一、仙乐飘飘,画意诗情

在科学起源的地方古希腊,人世间所有最美好的东西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比如音乐、天文、数学,古希腊的先贤相信它们都有助于揭示一种隐藏在宇宙间的秩序与和谐。如果他们听说有一件事儿叫做特长加分的话,多半会困惑不已。因此在他们看来,这些在今天人们看来算是特长的技能实在只是寻找和谐过程中必备的修养。

如此说来,音乐与天文原就有着不解之缘,而这也为天文小晶的写作提供了可用的话题。天文学家李竞先生本人就是一位音乐爱好者,这一身份也给了他独特的视角。在《小行星家族中的音乐殿堂》一文中,李竞先生介绍了小行星的命名传统,并对以音乐家或与音乐有关的人物(比如音乐作品中的人物等)命名的小行星进行了完整的整理。

当然,并不只有音乐中才流动着和谐与韵律,诗词也一样。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大量作品以日月星辰、自然景象为吟咏对象,在赞美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寄托了诗人们的某种情怀。这些诗词当然令文学史研究者与古典文学爱好者们所钟情,但科学作家们则显然看到了它们在文学之外的意义。从中国古典诗词中发掘天文科普资源,这成为天文学科普小品很具特色的一支。

事实上,以中国古典诗词为由头讲解天文学知识也并非始自1979年。天文学家戴文赛先生就很喜欢运用这一手法,在撰写科普文章的时候,往往先从中国古籍中寻章摘句,用读者更为熟悉的文学方式切入话题,从而赋予文章一种更为亲切的阅读感。例如发表于1946年的《牛郎织女》就是如此,而在发表于1961年的文章《中秋话明月》中,戴文赛先生即以中国古籍中有关月亮的篇章引出话题:“夜晚望晴空,那时圆时缺的明月,是自然界很美丽的一种景象。清秀柔和的月光,经常是人们欣赏吟咏的对象。我国古人把月光描写为‘金波’‘桂华’。《汉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月穆穆兮金波。’意思是说,金黄色的月光是柔和的、清秀的。看到月面上较暗的部分有点像一只蟾蜍,或一只兔子,便把月亮称为‘银蟾’‘清蟾’‘玉兔’。善于幻想的人还编出了一些和月亮有关的神话。最有名、在我国流传最广的就是嫦娥奔月的神话,许多戏曲都以它为题材而在中秋节前后或其他的时候上演。有时把嫦娥和蟾蜍等同起来。张衡《灵宪篇》里写道:‘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男妻嫦娥窃之以奔月,是为蟾蜍。’”“月光下常使人想起不在一处的亲友,想起放乡,这主要是由于联想到过去在同样的月夜里和亲友们在一起的情况。这样联想是很自然的。月下怀念故人和故乡,是古来许多优美诗词的主题…”作者随后引用了李白的《静夜恩》和苏轼的《水调歌头》,从而将对月亮的联想推向美丽的意境。接下来又话锋一转:“明月是广大群众欣赏的对象,同时又是对自然现象有兴趣的人们思考和研究的对象”,从而将有关月亮的话题引向它的科学内容。

尽管有诸多先例,但在1979年之后,伴随着科学写作越来越多样化,这一手法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新意频出。

同样是以明月为题,卞毓麟的《科学视角下的千古名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别样解读》一文以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中心,做出科学意义上的解读,既有新意,行文也颇风趣。例如在解读“明月几时有”时,作者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源自李白诗《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是问:在地球的天空中,是什么时候有月亮的?这正是科学家们一直苦心探究的月球起源问题……”又比如在写道:“高处不胜寒”时,作者写道“月球没有大气和海洋的调节,因而昼夜温差极大。如果没有特殊的装备,那可不光是‘不胜寒’,而且还会‘不胜暑’哩!”而当说到“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时,作者则写道:“月球表面重力仅为地球表面重力的1/6,故宇航员在月球上行动显得飘飘然。”

骆晓的《古诗词中的中华二十四节气》一文,一方面对中国的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与演变做出历史追溯,并给出天文学意义上的说明以及文化解释,另一方面也找到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二十四首古诗词。正如作者所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明所独有的,已经使用和流传了好几千年。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和确定,与地球围绕太阳的运行直接相关。围绕着中华二十四节气,已经产生了多彩而灿烂的历史文化,一个代表性的例子是,二十四节气早已出现在古代的诗词歌赋中。”白居易、杨万里、韦应物、孟浩然等诗人的作品被悉数收入,尽管这些诗人中有不少都是很多人自幼便熟知的,而二十四节气也是很多人早就能倒背如流的,但是当诗人遇到节气,这种与以往不同的阅读视角还是会带来某些新鲜感。由于诗词本身所具有的文学性和感性的特征,也就使得“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等名词变成了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在增加对节气的感性认识的同时,其实也是在与诗人一起领略自然与季节之美,重温已经荒疏太久的对自然的情感。【文章选自《百年中国优秀科学小品赏析》(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姚义贤、陈晓红、李正伟)】

 
上一篇:基准指导下的多人群需求导向创作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系列读本》创编手记
下一篇:天文类小品赏析(1979年至今)(二)

宁ICP备2021001770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042号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www.nxkpzx.cn)@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172号  邮编: 750001 电话: 0951-6851830  Email: nxkpzx09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