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 首页 > 作品评介
作品评介    
生物类科学小品赏析(1949年前)(二)
新闻来源: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张艳     发表时间:2022-11-25     阅读次数:    


如果说周建人的科学小品文如曲径通幽的苏州园林,那么贾祖璋的小品文则如清澈见底的漓江春水。贾祖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生物学家和科普作家,这一时期,他先后出版了《鸟与文学》(开明书店1931年初版)、《生物素描》(开明书店1936年初版)、《碧血丹心》(桂林立体出版社1942年初版)等科普著作。作品以“生物素描”为特色,巧妙地运用文学元素讲述科学知识,可谓草虫鱼皆文章。

贾祖璋的作品往往一开篇就引人入胜。请看《萤火虫》一文:

满天繁星在树头闪耀着,树林和地面都沉浸在黑暗中。只有东面的一个小小池塘,把天上的星星,皱作一缕缕银波,反映出一些光辉来。池边几丛芦苇,一片稻田,也都模糊不清。芦苇随着微风摇曳,却可以隐约辨认。经常从芦苇底下,从田边草丛中,出现一点点忽明忽暗的白光,向池面,向旷地移动,那是萤火虫。

作者用生动的笔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乡间夜晚的画面,引发读者的回忆或想象,使读者身临其境,为萤火虫的出场进行铺垫。接着又旁征博引,把与儿歌引入其中:“萤火虫,夜夜红;飞到天上捉蚜虫,飞到地上捉绿葱”,增加了作品的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平添了可读性。

贾祖璋的科学小品有散文之风,形散神聚,看似描述分散,却紧扣主题。《水仙》讲述的是家中植物所蕴含的科学知识,借而叙述水仙的栽培方法和生物学特性,通过司空见惯的日常事务,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广阔奇妙而变幻万千的科学世界。为了使人们对水仙产生更多的兴趣,作者在开篇安排了一段文采斐然的素描:

水仙,有青翠光润的叶片,亭亭玉立的花梗,错落有致的花序,冰清玉洁的花瓣,鹅黄粉晕的花心,芬芳清幽的馨香,姿容色泽都令人喜爱。

这优美的文字十分传神,使水仙的形象跃然纸上,充满诗情画意。

贾祖璋的科学小品注重把科学知识和文学元素融为一体是最显著的特点,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展现了一幅幅的生物素描,堪称美文。然而对于科学小品中大篇幅的描写也有人持有不同观点。如柳就认为贾祖璋“太注重‘素描’了,将小品文的重心偏移到形式方面去了”。柳的观点也不无道理,但换个角度来想,科学小品文毕竟不是教科书,要传播科学知识,首要是吸引读者来看,那么科学小品文中的抒情、描述游弋于科学与文学两个领域之间,对于吸引读者是不无裨益的,至少能做到开卷有益。

科学小品不仅言理,而且可言情、明志。19世纪3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外优内患的时期。面对愚昧落后的社会现实,当时的科普小品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尝尝托物言志,把作品与祖国和民族的兴旺发达、人民的复苏和觉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唤醒民众为改变社会而努力。高士其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在谈到科学小品创造时曾说:“我写这些科学小品的目的,是以抗战救亡为主题方面,向读者普及科学知识一方面,唤起民众,保卫祖国,保卫民族。同时,它也像一把匕首,刺向敌人的心脏,给国民党当局和日本侵略者以有力地揭露、打击和嘲讽。”

高士其在《我们的抗战英雄》讲的并不是现实中的抗战,而是血液中的免疫因子白血球。文中给白血球赋予了生命:“白血球,这就是我们所敬慕的抗战英雄。这群小英雄是一向不知道什么叫做不抵抗主义的,他们遇到敌人来侵,总是挺身站在最前线。”作者完全抛弃了科学家的语言,而用大众的词汇,描写不仅使读者形象地了解白血球在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作用,也能联想到抵抗外敌在保护国家安危中的作用,同时也抨击了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主义。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种写作方法对于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高士其在写作中巧用比喻,揭示本质,融叙事与抒情于一炉,使文章生动有趣、清新活泼。他曾在《怎样写科学小品》一文这样写道:“必须使科学小品充满生命和感情,有了生命和感情,才能使读者读了激动。”细菌是极微观的生物,要看到它们只能借助显微镜观察,对于当时知识水平低下的大众来说,让他们理解看不见摸不到的细菌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高士其在科学小品中成功地处理了对细菌的描述。《细菌的衣食住行》细菌的荚膜、营养条件、分布、运动方式拟人的比作衣食住行,描述上更是生动:“细菌个个都穿着一层薄薄的衣服,科学的名字叫做荚膜。这种衣服是蜡质的,要把它染成紫色或红色才能看清楚……若将它们抹在玻璃片上放在热气上烘,顷刻间这层蜡衣都化走……”。作者把抽象的微观概念生动地描述出来,表达不失逻辑上的严谨,同时也体现了显豁与趣味。短短几句,不仅告诉了读者荚膜的概念,还是读者了解到实验上观察英膜的方法和荚膜的化学特性。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种科学小品形式,它既是小品,也是童话。这些作品以丰富的想象,拟人的手法,通俗的故事,来传播严谨的科学知识,具有科学和童话的双重魅力,更能吸引儿童阅读。《菌儿自传》是一部科学性、思想性和文艺性完美统一的经典之作。文中通过细菌的自述,给读者展现了细菌这种生物。文中描写了人类对细菌的认识过程非常精彩:“……在生物界中,混了几万年……都不知道我的存在。不知道也罢,不知道也罢,我也乐得过着逍遥的生活,没有人来搅扰。天晓得,后来,偏有一位异想天开的人,把我发现了,我的秘密,就渐渐地泄露出来……”多么惟妙惟肖的描写,是细菌有了人性,也更能够使人感到,这是一种确确实实存在的生物呀,正像我们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所有真实存在的生物一样,参与并影响了人类的生活。

董纯才的《凤蝶外传》]也堪称这类科学小品的典范。他翻译了很多国外的科普作品,深受法布尔和伊林的影响,在创作《凤蝶外传》时对凤蝶的生命周期进行过细致入微的观察,获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文章从凤蝶妈妈产卵写起,小凤蝶孵化出来后,躲过了外界生物和环境的侵害,经过了多次蜕皮生长和一次破茧而出的蜕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凤蝶,而后交尾、产卵,死去,文章涵盖了昆虫所有的生命经历。虽然通篇没有直接弘扬生命意识,但是读者可以从凤蝶曲折顽强的生命历程中,读到生命的庄严也能从凤蝶的生长中,感受到生态的力量。

《凤蝶外传》运用了多种具有文艺性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情趣盎然,引人入胜,而且丝毫不影响所蕴含的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在几千字的篇幅中,作者通过凤蝶的一生,向读者传递了一系列知识,包括:虫卵发育中的细胞分裂、昆虫幼期的蜕皮生长、蛹期的变态反应、成虫期的交配繁殖,还有生物的保护色、动物的防御行为、花的授粉等。

20世纪3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生物科学小品经历了从产生到快速繁荣的时期,成为当时科普工作者和文化教育工作者传播生物知识的有效形式。“解惑、服务生活”可概括为该时期生物科学小品的内容特征。虽然创作数量与后来的时期无法相比,但科学小品文的创作技巧悉已兼备,许多经典文章更是对后来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选自《百年中国优秀科学小品赏析》(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姚义贤、陈晓红、李正伟)】

 
上一篇:生物类科学小品赏析(1949年前)(一)
下一篇:把湿地讲给你听 ——记《湿地北京》创作及推广历程

宁ICP备2021001770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042号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www.nxkpzx.cn)@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172号  邮编: 750001 电话: 0951-6851830  Email: nxkpzx09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