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 首页 > 作品评介
作品评介    
把湿地讲给你听 ——记《湿地北京》创作及推广历程
新闻来源: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崔丽娟 雷茵茹     发表时间:2022-11-28     阅读次数:    


【提要】

创作《湿地北京》的最初想法非常简单,就是想把湿地相关的知识讲给更多的人听。创作前,需大量阅读有关北京市的各种史料典籍,同时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创作时,可以把最新研究成果纳入,这是科研人员做科普的独到优势,也是作品最具有生命力的内核。作品在装帧设计上要和作品内容相协调,追求美的表达。科普作品还应丰富衍生形式,让更多读者了解科普知识。


《湿地北京》是我和我的团队在2008—2012年创作的一本图书,2017年非常荣幸地得到中国科协的推荐,参加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评选,并最终荣获了二等奖。获奖完全是意外之喜,因为回首整本书的创作及推广历程,一直以来我们的想法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想把湿地相关的知识讲给更多的人听。

一、湿地之城,湿地之殇

研究成果纳入,这是科研人员做科普的独到优势。例如,为了形象介绍湿地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的功能,我们把自己承担的一个关于北京市湿地生态状况评估研究项目的科研成果直接用到了书里。这个研究以昆明湖为参照点,观测了距离昆明湖1千米、2千米和3千米处的温度、湿度和负氧离子变化情况,真实再现了湿地“自然空调”的生态功能。这些一手的科研数据和实验成果,是《湿地北京》最具有生命力的内核。

二、集史料之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还原北京市湿地的演化过程,展示北京市湿地的沧桑经的辉煌,我们大量阅读有关北京的各种史料典籍。(编者语:历史是一座宝贵的知识殿堂。科普创作要有关注历史的锐利眼光,要在历史长河里溯源头,理脉络,摸清事实和依据,增加作品的文化厚重感。通过查阅明末崇祯年间编纂的《帝京景物略》、乾隆年间的《日下旧闻考》以及光绪年间的《光绪顺天府志》等史学记载,我们了解到北京市在古时是一个湿地资源十分丰富的城市,曾经遍布湖泊、坑塘和沼泽,从诸多与水相关的地名,例如海淀、巴沟、玉泉山、温泉、安河桥等就能窥见一斑。历史上北京城的城址虽经多次迁徙,但都以某处湿地为中心,近千年来,金时有西湖(现莲花池)傍于金中都,元时有积水潭和北海靠于元大都,明清时期太液池和中南海环绕于紫禁城。所以我们在《湿地北京》中写道“在这个历史长河中,北京城的发展与水息息相关,与蕴含水资源的湿地息息相关。”

通过查阅《水经注》《辽史·地理志》《北京风物散记》《天府广记》等水文地理古籍,我们了解到北京自古以来主要湿地类型的更迭和典型湿地的历史变迁。还记得,为了清晰地展示北京市湿地面积随历史推演的变化情况,我们团队成员先后在博物馆、图书馆和书店查阅了近500幅老照片,并最终基于其中的50幅绘制了1908—2000年北京市湿地分布图。(编者语:材料是创作的基石。科普创作者应通过多种方式、利用多个渠道,全面搜集相关材料,为作品创作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求科学之真

在搜集和整理写作素材的时候,我们最核心的要求是要保持内容的科学性。(编者语:有人说,科学性是科普创作的基础,也有人说,科学性是科普创作的核心和生命,还有人说,科学性是科普创作的关键一环,是科普作品的灵魂……我想,对于科普创作来说,科学性之重要,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这本图书首先必须是基于科研数据和科学考证的,学术上得起考验的作品,传达正确的湿地知识和湿地保护管理理念。因此很多章节的数据和案例都是基于我们最前沿也是最新鲜的研究成果。例如《湿地北京》的第一章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北京市的地形和地貌,同时借助潮土分布状况与道分布情况,推演了亿万年前北京地区主要湿地分布范围,估算出不同年代北京市湿地的分布和面积,展示了北京市湿地的历史变迁。还有在介绍湿地净化效果的专栏选取了我们建在北京市顺义区生救护中心的一块污水净化复合人工湿地,我们每月定期对这块复合人工湿地的水质和土壤进行监测。基于监测的结果,图书的专栏7阐述了通过调整湿地基质和植物配置,改变水力运行方式,来提高湿地净化功能的原理,做到了数据详述、结论可靠。

在《湿地北京》的写作过程中,我们也会把一些刚刚取得的研究成果纳入,这是科研人员做科普的独到优势。(编者语: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具有扎实的科研背景知识,掌握着国际最前沿的学术动态,拥有最新的科研成果,这些都是他们开展科学普及与科学传播的优势和特色所在。例如,为了形象介绍湿地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的功能,我们把自己承担的一个关于北京市湿地生态状况评估研究项目的科研成果直接用到了书里。这个研究以昆明湖为参照点,观测了距离昆明湖1千米、2千米和3千米处的温度、湿度和负氧离子变化情况,真实再现了湿地“自然空调”的生态功能。这些一手的科研数据和实验成果,是《湿地北京》最具有生命力的内核。

四、现文学之雅

除了确保科学性,我们还希望这本书能够秀美典雅,来吸引“高端”读者去探寻湿地之美,因此《湿地北京》中不乏中国古典诗词和典故。(编者语:历史故事、古代诗词,可以增加科普图书的文学色彩,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美的享受。例如使用“青青子‘今’,悠悠我心”“修缮补创,维以不永伤”等诗经里的词句作为章节的标题;引用“万顷清波跌夕阳,晚风时骤漾晴光”等诗句描绘湿地独特的景观;亦发布用《帝京景物略》《日下旧闻考》《北京风物散记》等旧时典籍讲北京湿地的前世今生。这些我们平时作为“副业”的古代文学,也有了用武之地,而这些诗句和典故也赋予了《湿地北京》独特的传统文化气息。

在书籍版式的设计上,我们也是颇费心思。图书标题“湿地北京”选用对北京文化有深刻研究的国学大师、书法家启功的字体,凸显文化韵味,并在标题旁边增加红色篆刻印章等设计元素,增强历史文化感。图书的配色方案基于颜色心理学,每个章节使用不同的色彩,体现不同的内涵和寓意。例如“湿地之城”选用绿色系底色,象征着“绿色北京”的宜居和生态理念;“湿地之用”选用橙色系底色,体现了湿地丰富的社会及经济功能;“湿地之行”选择蓝色系底色,映射着北京市湿地中秀美的水景观;“湿地之恋”则选用红色系底色,表达了对湿地保护事业的热爱。巧妙的配色方案既能减少阅读的枯燥感,也能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产生更多的共鸣。

此外,为了提升图书的精美度和原创性,我们联合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举办了北京湿地摄影大赛,收获了一大批质量上乘、角度独特的优秀作品作为本书的插图。(编者语:好的图片具有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等特点,能起到文字无法替代的宣传效果。利用优质图片开展科普图书创作,能吸引读者注意、激发读者情感、便于读者理解文章内容和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图书科普效果。其中最打动我们的是一幅由自由摄影人拍摄的故宫博物院角楼,照片中鲜艳的红墙黄瓦、玲珑的屋脊檐角、苍翠的堤岸垂柳与碧波荡漾中的倒影遥相呼应,“湿地之城”的意味一下子就跃然纸上。这幅照片被选为图书的封面,并让我们最终确定了“湿地北京”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

五、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湿地北京》一经出版,便被送到北京市及各区县湿地管理人员手中,帮助他们去了解北京市的湿地情况,更新湿地保护管理理念。经过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北京市政府法律办公室和其他各政府部门的多方协商与促动,《北京市湿地保护条例》于2013年5月1日正式实施,被称为北京市“最严格”的湿地保护法规。从实现创作初衷上看,《湿地北京》无疑是成功的。但我们也明白,好的科普作品不应该是曲高和寡,而是应该为更广大的读者群体所接受。(编者语:科普不是“阳春白雪”,不能“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优秀科普图书要以民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出现,并能激起公众阅读兴趣。于是,我们年轻而富有创造力的团队以《湿地北京》为核心,通过多种展现手法,创作了一系列合科普时代性,适应互联网和新媒体发展需求的融合衍生品,来传递《湿地北京》中的知识与湿地管理理念。

我们针对中小学生读者,将《湿地北京》中的湿地知识简化,运用比喻、拟人等写作手法深入浅出地介绍湿地前沿科研成果及理念;采用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文案和配音,以大众喜爱的扁平化风格创意短片的形式,制作了简短明快的系列微视频;充分考虑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碎片化时间不断增加的特点,以微信公众号、手机软件等形式精准推送湿地知识,满足受众随点随看的需求;还以展板、明信片、书签、杯子和环保袋等创意实物的形式,将湿地科普知识广泛融入公众生活。

至此,《湿地北京》成为一本有生命力的作品,读者群体从最初的各级湿地决策者、管理者,到科研、科普工作者,再到广大的大学、中学、小学学生,甚至被送到广大农村读者手中。(编者语:在新媒体时代,科普图书创作应充分借助媒体力量,加强宣传,拓展渠道,灵活形式,扩大受众面,让科普深入人心,让科普精神、科学知识等传到更远的地方、传给更多的人。为了进一步拓展传播渠道,我们在全国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湿地科普讲座活动,这些科普讲座走进了四川省凉山等老区、走进了保护区、走进了社区我们带领学生和志愿者走进了户外湿地课堂;我们也在人流密集的北京市西单等地举办湿地科普展览,让更多的公众了解湿地,热爱湿地,真正实现了科普作者与科普作品一同前行,一起成长。

六、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

对湿地与人类来说,这是一个备受挑战的时代: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灾害频发、湿地淡水资源缩减、生物多样性降低;废水排放增加,水环境污染严重,造成湿地生态质量下降;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速需要占用更多本该属于湿地的空间资源。但同时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人们开始认真地思考如何善意地对待一直默默滋养我们,赋予我们生机的湿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湿地已经被确定为今后国家发展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时代里,《湿地北京》这样的科普作品将迎来更多的发展与传播机遇,也期待看到更多有诚意的同行加入我们的行列。【文章选自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编的科普创作与编辑——第三届获奖作品佳作评介》(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张志敏、陈玲)】


编者:邹贞

作者简介

崔丽娟: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全国湿地学科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主编的《湿地北京》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雷茵茹: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参与《认识湿地》等多部科普著作编写编译。

 
上一篇:生物类科学小品赏析(1949年前)(二)
下一篇:用大众语言“翻译”科学知识 ——《嗑:做一只会吃的松鼠》创作手记

宁ICP备2021001770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042号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www.nxkpzx.cn)@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172号  邮编: 750001 电话: 0951-6851830  Email: nxkpzx09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