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 首页 > 作品评介
作品评介    
地质学科学小品百年回眸(二)
新闻来源: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李正伟     发表时间:2022-11-28     阅读次数:    


二、地质变化类科学小品

在王宪曾的《古往今来论沧桑:六千万年以来中国古环境的变迁》中,作者先用图片把沧海桑田之变展现给读者,给读者以视觉上的冲突,这时自然会引发读者的思考:怎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是什么力量让它发生如此变化?接下来,作者对其做了解释。解释过程中不仅提到了地质的变化,更提到了由此带来的气温的变化以及带给各地生物群的影响。这样一种写法,不仅让我们了解了相关地质运动,更让我们对于自然界中的万物有所了解。

张明庆、黄玉珏的《板块构造与板块边界》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地球板块的假说,包括魏格纳假说、海底扩张假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板块构造学说,说明了地质学家眼中的三种板块边界。邓涛的《告别三峡》以作者的行程顺序记录了一路走来的化石地点,寻找化石的足迹。给我们勾画了长江三峡的一份地质图画。王壮凌的《冰河期与干涸期之争》给我们归纳了地球从诞生之日历经了几次冰河期,并对“地球将会被冰封么”“地球会像火星一样干涸吗”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袁靖的《环境考古学与贝丘遗址》中,依据环境考古学来推理出贝丘遗址的由来,以及我国关于贝丘遗址的研究。文章还详细介绍了有关专家根据日本绳纹时代各个时期的环境变化及绳纹人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具体内容,将绳纹人与环境的关系分为三期。位梦华的《南极火山与干谷之谜》介绍了干谷地区的几个非常特殊的湖,并对其奇特的水温做了解释。作者明确地告诉我们,有些东西像谜一样是连科学家都还并没有答案的。闫和成的《风貌奇特的黄河口》中,作者介绍了由青藏高原奔涌而下的黄河,在山东境内河与海交汇处的情景,并用数据说明黄河入海口的情形。作者还介绍了黄河口的气候以及原野上各种各样的野生植物,让读者体会到什么是生生不息。贺传松的《腾冲火山》有史有据地介绍了腾冲的火山群,并详细分析了腾冲火山群和腾冲地震活动的形成原因。林泉的《冰封之地 南极冰层之谜》中,作者对南极的冷、南极的冰盖、南极的冰芯里的信息记录了大量的地球演变一一做了介绍。作者用多种证据(包括发现200余种放射性矿物等)说明了,科学家认为南极大陆并非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寒冷的,显然有过一段相当温暖的时期,并提出了一个严峻的但是绕不开的话题:地球变暖带来的隐患。

金涛的《地球的冰库》说明南极洲和北冰洋的差别以及其面积,南极在地球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还讲述了1912年的澳大利亚依次南极探险的经历,说明了南极的条件恶劣——南极冷冰冰。吴胜明的《山崩地质公园游记》中,作者首先介绍什么是山崩,以及山崩所带来的福和祸,并分别做介绍了我国唯一一处由山崩灾害形成的地质公园陕西翠华山以及其他山崩所造成的景点:安徽省的天柱山和熊耳山公家地质公园。吴胜明的《云台山的峡谷与飞瀑》介绍了云台山及与云台山有关系的茱萸以及茱萸峰。作者描写峡谷与飞瀑时,结构错落有致,还有对地质结构的形成的介绍。汤懋苍、张拥军的《青藏高原是这样升起的》对青藏高原的“成长”划分了时间段,以“隆升与夷平交替”说明了青藏高原1500万年中的经历。杨世诚的《楼兰为什么会死亡》主要是讲楼兰是如何从有到无的。全文以故事的形式给我们展现了贪婪地屯垦给楼兰所带来的毁灭性灾难,直到最后才发现了树木的重要性。卞云华《显微镜下看西湖历史》中,对西湖独特的地貌形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作者的语言优美,而所介绍的知识则不失科学性,通俗易懂。吴枫的《在南极寻找地球的过去》介绍了南极的极低气温和风暴以及与其他大陆的差异,并根据现在的南极对地球的过去做出的推断。魏伯祥《变了几亿年的魔术》介绍了煤和石油的形成。在张庆祥的《大陆漂移的证据》中,作者说明了在地球历史上不仅存在过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和北半球的劳亚古陆,而且南北两个半球的陆地还曾构成一块统一的超级大陆,称为泛古陆。

三、地形地貌类科学小品

孙化南的《肆虐的沙尘暴》重点讲了沙尘暴的形成原因,并对浮尘、扬沙和沙尘暴这些曾经为啥摸索独有的名词做了解释。金涛的《茫茫北极路》按照航线向我们展示了北极地区,说明了南极和北极的差别,很有立体感,让读者眼前好似也白雪皑皑了。金涛的《莲花洞森林公园小记》这篇文章则笔调闲散,是一篇优美的游记。而《来自乌苏里大森林的报告》中,作者金涛介绍乌苏里地区的地形地貌以及丰富的资源,还介绍了阿尔谢尼耶夫的十多年内数次深入原始森林所进行的考察。文笔流畅,如在写小说。这篇文章即是对阿尔谢尼耶夫对乌苏里地区所做的详细考察的评论。不同之处即在于此。《重游武夷山》中作者善于运用第一人称手法,而且文笔优美,美景在他的笔下有身临其境的体会。对武夷山的森林生态系统作者做了重点描述。

吴胜明的《地质公园走一走》列举了我国许多著名的地质公园,并讲述了每个地质公园的形成形态以及特性。比如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张家界砂岩峰林国家地质公园、嵩山国家地质公园、庐山国家地质公园、“澄江动物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五大连池火山国家地质公园、自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龙虎山丹该地貌国家地质公园。曹清尧的《荒漠化:威胁中国土地癌症》介绍了中国土地荒漠化,让我们对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影响有了切身感受,也有了一种生存的危机感。陈宗镛的《海面上升的威胁》描述了潮汐的涨落现象。陈一述的《地震爆发的玄机》中作者通过告诉我们一些地震爆发的宏观规律,并明确告诉我们,科学界对地震的研究只是提供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答案,这个能量定律也许并没有对地震的具体预测有什么实质帮助,但是它至少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地震发生的宏观规律。

陈刚起、吕宪国的《地球之肾——沼泽》沼泽的特点及其丰富的天然资源。金涛的《庞培——古罗马文明的木乃伊》中,对火维苏威火山爆发的描述,如身临其境,扣人心弦。刘小汉的《话说南极地质》中,作者对地球的结构做了介绍。李院生的《影响全球的南极冰盖》首先介绍什么是南极冰盖,之后用数据和举例说明,南极冰盖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十分敏感的,地球气候的微小变化会在南极得到放大,但又会反作用于全球气候系统,使气候发生改变,可以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全球变暖与南极冰盖融化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长期而又十分复杂的课题。潘华的《撩开地震的面纱》首先讲了通常情况下地震时的现象,以及天然地震的种类,包括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由于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导致地下局部受力状况改变而形成的地震)、构造地震等,并做了举例。孙化南的《沙漠的脾气》中作者用“脾气”来说明沙漠条件的恶劣。高登义的《珠穆朗玛峰北坡冰塔林记》记述了自己的几次进珠穆朗玛峰的经历。樊胜岳、赵朋军的《沙漠的丰富资源》用了大量数据,告诉我们沙漠地区的特点,还说明了沙漠地区不仅风力较大,而且频繁。陈的《21世纪对付地震有新招》说明了地震爆发时所释放的能量以及其危害及如何避免地震所带来的种种灾难。

黄德揆的《火山爆发给地球带来什么》详细介绍了10多年来科学家对皮纳图博火山产生的某些鲜为人知的“滞后效应”的研究。张田勘的《建造大坝孰是孰非》客观地将赞成和反对建坝的双方各自理由展现给读者。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有生命的,是一个系统,它的构成元素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人类必须对可能对地质带来深远影响甚至灾害的因素考虑得非常周到。李湘洲的《地震与建筑物》告诉了读者地震活动的主要规律,并提到了建筑物如何做到防震与抗震。育红的《地球之肾——湿地》首先介绍了湿地及其特点并列举湿地对生态系统的调节作用,而突出了“湿地是生命的家园,是文明的摇篮和温床”。赵习水的《珊瑚——鲜为人知的秘密》对珊瑚及其形成以及与其共生藻之间神奇的关系做了专业介绍,虽然专业,但语言却并不晦涩难懂。

梁从诫的《最后的湿地》全文充满了对北京湿地过于人工改造乃至即将消亡的感慨,让人读了不免伤感。作者引经据典,介绍历史上的北京的水及周边水环境。文中有古诗句,有数据,说明了历史上的北京水资源之丰富,以及现如今的缺乏,更让现如今对我们惊诧于其中的沧桑变化。冯中平的《哦! 洁白晶莹的月光湖》中大致介绍艾丁湖的概貌及现在的成因。位梦华的《谈极地开发与环境》以自然界扩散效应的本性说明了人类在自然界中肆意扩张的恶劣行为,并在分析了扩张行为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之后,倡议要“树立全球意识”。《两极由来与大陆漂移》中介绍了南北极的由来及其演化历史,以时间表的形式列举每个阶段的演化大事记。黄泽全的《赤道上的雪峰》介绍了乞力马扎罗山的地势地形以及赤道雪峰的缘由,还非常详细地描述了乞力马扎罗山上的植被、野生动物、热带作物以及非洲热带风光。

李四光《浅说地震》告诉我们地震是与地质构造有密切关系的,是可以预报的。王仰之、徐寒冰《地球内部的秘密》介绍人类如何探求地球内部的秘密以及地球各个组成部分。

四、地质学史类科学小品

在甄朔南《留得神州新地史》中,作者给读者介绍了一位中国地质界的美籍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葛利普。曹颖的《丁文江先生和我国的地质古生物学》主要纪念的就是在科学人文史上非常著名的丁文江先生。这篇容量不算大的科学史文章记录了当年我国的地质学界出了很多我们能叫出名字的杰出人物。程新民的《魏格纳格陵兰遇难记》讲的是地质学家、大陆漂移学说创立者魏格纳最后一次格陵兰岛之行,当然这也是他生命终结的地方。文章介绍了魏格纳的成长经历以及他一生中在地质学领域中的重要成就。同时,告诉了我们格陵兰岛的一些地理特点以及恶劣的气候。

高星、杨海峰的《翁文灏与周口店》对翁文灏先生的地质工作经历以及取得的成就做了介绍。还介绍了北京人遗址的重要地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翁文灏的关系。其中涉及我国近现代诸多著名的地质学家,都与翁文灏有着简直或直接的关系。

对以上作品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其中有的作品主要描述对象是化石,有的阐述对象则说明了地质构造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某一地形形成之后给自然与人类所带来的影响。尤其后者更体现了地质学研究之外的人文关怀,说明作者关心的不仅是单纯的地质,更是对于地质背后会带给自然与人类的深远影响,这在地质学小品乃至整个科学小品中都不是多见的。但是这一点,更凸显了科学小品的传播价值。【文章选自《百年中国优秀科学小品赏析》(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姚义贤、陈晓红、李正伟)】

 
上一篇:地质学科学小品百年回眸(一)
下一篇:生物类科学小品文(1979年至今)

宁ICP备2021001770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042号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www.nxkpzx.cn)@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172号  邮编: 750001 电话: 0951-6851830  Email: nxkpzx09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