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 首页 > 作品评介
作品评介    
建筑学科学小品百年回眸(一)
新闻来源: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李正伟     发表时间:2022-11-29     阅读次数:    


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周围环境的学科,通常包括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传统的建筑学研究对象包括建筑物、建筑群以及室内家具的设计,风景园林和城市村镇的规划设计。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园林学和城市规划逐步从建筑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它不仅要满足人们物质上的要求,而且要满足他们精神上的要求。因此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政治、文化、宗教、生活习惯等等的变化,都密切影响着建筑技术和艺术。

建筑古已有之,建筑学也在15世纪成形。但是建筑作为一门科学向公众进行普及的历史却很短暂。即使现在,关于建筑学的普及作品也非常少,建筑科学小品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了。这些建筑科学小品大致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对建筑文化的解析,一类是对建筑形态的介绍,还有一类是对现代建筑文化的反思。对创作建筑科学小品的作家进行历史梳理,可以发现几个特点:第一,以营造学社为中心的学术团体在建筑学的普及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清华大学建筑系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第二,关于中国古代建筑传统的继承与现代建筑的创新方面的探讨在建筑科学小品占有较大比重;第三,关于除了“桥”之外,关于其他建筑形态的科学小品数量很少,这与现今以建筑为主业的房地产产业的如火如荼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对建筑文化进行解析的科学小品

生于1909年的刘致平1928年考入东北大学,是建筑系第一班学生。他在《纪念朱启铃、梁思成、刘敦祯三位先师》中回忆了在东北大学建筑系作学生时跟梁思成、朱启钤的交往并介绍了朱启钤所主持的北京改建工作以及刊行较完备的《营造法式》(世称《陶本》)。王英姿也在《传承建筑学大成的中国营造学社》也讲述了存于江南图书馆的《营造法式》因朱启钤慧眼而重见天日的故事。

1929年,也就是在朱启钤发现丁本《营造法式》10周年之际,朱启钤创办了中国建筑史上第一个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机构——中国营造学社。中国营造学社使中国建筑艺术的研究与应用达到一个崭新的境界,成为中国建筑界的一支中坚力量。梁思成的加盟,为中国营造学社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除了设计建筑,梁思成把更多的心思用在保护中国的建筑文化遗产上,为此写了不少精彩文章。《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中,多处体现出作者对我国古建筑遭到破坏而深感惋惜、痛惜。文字不可谓不精美,而且有古文风范,但是其中所付出的情感更是值得体味。该篇文章认为,有史以来我国各代素无客观鉴赏前人建筑的习惯。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大可痛心,因这事明显地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音乐、建筑之间的通感》中,作者把音乐与建筑、时间与空间、重复和变化结合起来,并利用北京的明清故宫举例进一步阐释建筑物的音乐感。最后作者笔锋又一转,把我们带入现实中,“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有些街道又一幢房子一个样式、一个风格,互不和谐;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且不‘利己’,‘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

提到梁思成不得不提到林徽因,她在从事建筑科学研究之余,也从事文学创作。由于她兼通文理,在建筑学和文学创作上都显露出惊人的才华。林徽因的相关文章将作为一种独特的史料为建筑研究提供一种视角。《北京城的历史与未来》《北京城是一个整体》揭示了建筑的历史性和文化承载作用。建筑,离不开历史。没有了历史,建筑只是个房子;有了历史,建筑就有了文化。同时,城市规划应该是一个系统,有统一和谐的美,孤零零的建筑并不会具有美感。科普文章、科学小品,如果有了感情,该起来更加生动。林徽因的这些文章,就蕴含着这种感情。作者用她优美的文笔告诉我们,北京城的总平面是经得起分析的。她对当时北京城的轮廓做了宏观介绍。恰恰在她的笔下,我们感受到了北京城的美。林徽因还专门对北京的胡同做了描写,并提醒我们:按照北京古建筑的消失速度,用不了几年,作为文化一部分的古建筑将不复存在。

在中国古建筑保护上,罗哲文的实际贡献和作用,绝不逊于梁思成和林徽因。1924年,罗哲文出生于四川宜宾的一个农民家庭,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学生,并于1940年考进中国营造学社。1946年,他随老师梁思成来到刚刚成立的清华大学建筑系。1950年,成为国家文物局最年轻的古建专家后,他一头扎进北京古建的修护中,修长城、保团城、转移清音阁。他写作的忆梁思成的文章也很多。在《忆梁思成——一个人和一个城市的故事》这篇文章里,作者选取了梁思成的几件事。同时他也强调了,梁先生认为,后人的首要任务是千方百计地保护、继承这些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而不能轻率地改变、破坏甚至由于无知而导致毁坏。这些观点今天听起来仍然振聋发聩。

清华大学建筑系继承了对建筑历史、文化研究并传播的衣钵,陆续有专家在从事科研之时不忘进行科学小品创作。楼庆西、王其钧、冷兆和、黄汉民等都创作过相关的作品。

楼庆西,浙江衢州人,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古建筑研究所长。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师从梁思成,主要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的研究。进入20世纪80年代,楼先生对建筑的研究重点开始转移到了乡土建筑上,他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拍摄和挽救了一批乡土建筑。讲授《中国古代乡土建筑文化》等课程。著作有《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精选了150幅,题材包括中国和外国的宫殿、坛庙、寺院、教学、园林、民居,以及某些纪念性建筑和现代建筑。作品突出表现了建筑和环境之美,反映了作者对建筑的深刻认识和严谨的创伤风格。读者从中不仅可以集中观赏建筑艺术的精华,亦可体味摄影艺术魅力。在《森林与人类》2008年第6期上楼庆西发表了一系列建筑科学小品,包括《蒙古包草原上好打点的家》《水乡民居灵动的诗境》《乡村民居——人与环境的诗意和谐》《窑洞民居黄土的温暖》《中国人住在文化里》,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不同的建筑形态和建筑文化。他用深厚的文化和语言功底,通过引经据典等手法,从不同侧面让人窥探到中国建筑的美。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一以贯之地对中国的建筑进行历史和文化的阐释。比如《中国小品建筑》中作者讲到了小品建筑。小品建筑也是相对大建筑而言,谈的主要是古代建筑中的牌楼、华表、香炉、影壁、须弥座、堆石等。小品建筑属于特殊的建筑,其中必然又涉及地方建筑史。比如,“今河北围场县是清代皇帝专用的狩猎场所。每年秋季,正当水草丰盛、野兽出没时,帝王邀集汉、满、蒙诸族的王公大臣一起到这里狩猎。就在这一地区,留下了好几处石碑。虎神枪记碑记的是乾隆皇帝用虎神枪猎虎之事;木兰记碑记的是木兰围场创建的经过及狩猎的盛况”。在历史的厚重感中,一草一木都有了生气。

王其钧,1993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期间,作为建筑指导和主持人,王其钧随同中央电视台摄制组到全国18个省拍摄了12集电视系列节目《中国民居趣谈》。在与楼庆西合写的《福建土楼——天外飞碟——完美防御》中对福建土楼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作者用生动的历史故事和具有画面感的语言让人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到了土楼的文化。同样写过福建土楼方面科学小品的还有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的黄汉民。他专注于福建传统民居和福建土楼的研究。《神奇的福建土楼》中也对土楼进行了详尽而优美的介绍。

冷兆和,1938年11月生于山东省招远县,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自1958年、1962年分别试写科学小品和科幻小说后,凡30余年,笔耕不辍。后来参加了《十万个为什么》的写作。他写的《建筑物的子》专门介绍屋顶,即建筑物的“帽子”。作者用足了拟人的手法,介绍了平缓的屋顶、尖三角屋顶的设计目的和功能。并告诉我们,各种形状的屋顶的设计并不仅仅是为了好看的,更是一种功能要求。

清华大学还主办了《世界建筑》杂志,致力于介绍国外的建筑思潮和理论、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景观建筑作品和进行建筑评。它并不是专门的建筑科普期刊,更不是建筑科学小品期刊,不过其中还是会包含有少量建筑方面的科学小品的。而这些小品又都是建筑大家所写。除了《世界建筑》杂志外,还有一些杂志如《百科知识》《建筑知识》也在不同时期发表过不少建筑科学小品。吴培庆的《浅说中国古代建筑》简要介绍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并总结了我国各朝代的建筑特点以及分别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中的地位、古代建筑的外形特征、古代建筑的结构特征,并重点介绍了斗拱。余中先的《巴黎有多少凯旋门》从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位于中轴线上的三座凯旋门谈起,重点介绍了现代凯旋门,即巴黎的商业新区拉德芳斯的大拱门。袁熹的《老北京的商业中心》逐次介绍了逐渐形成的商业中心:王府井、天桥、香厂、西单、鼓楼等地区。让读者了解到了许多现在已经消失了的老北京的民俗、品牌,如“八大样”等。赵雅丽的《北京的四合院》介绍了老北京的建筑经典四合院。周怡谐的《体味建筑感受万千》中作者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生活状况总是在建筑中凝固、沉淀的最深厚,一栋栋不同风格的建筑,会像年轮一样展现历史。林儆的《什么房屋安全系数高》属于知识型的科学小品。在告诉我们答案之后,又给读者做了具体分析,给出了依据,是一篇比较实用的科学小品。王亚勇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原所长。王亚勇的《摩天大楼安全吗》的题目会让读者注意到“安全”二字。作者由此介绍了建筑材料方面的变化。从最初的石块和砖头到钢筋混凝土结构,再到现在的钢结构,同时分析了各种材料的优缺点。

《建筑知识》也刊发过不少建筑科学小品。赵蓓的《芬兰建筑印象》对芬兰的建筑分为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分别进行阐述并对传统木建筑的保护做了重点介绍。同时作者把建筑和建筑师结合起来谈建筑,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信息,包括建筑大师撒瑞宁以及阿尔托。牛见春的《长城——中国历史的坐标》从长城的历史、纵横范围、军事作用进行介绍,并提出了自己的担忧:这个摆放在露天的巨大工程,正在遭受巨大的破坏。曹剑文的《徽派建筑群的动脉——村落水系》描述了皖南民居的美,让读者有一种身处桃源的感觉。【文章选自《百年中国优秀科学小品赏析》(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姚义贤、陈晓红、李正伟)】

 
上一篇:生物类科学小品文(1979年至今)
下一篇:建筑学科学小品百年回眸(二)

宁ICP备2021001770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042号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www.nxkpzx.cn)@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172号  邮编: 750001 电话: 0951-6851830  Email: nxkpzx09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