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 首页 > 作品评介
作品评介    
建筑学科学小品百年回眸(二)
新闻来源: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李正伟     发表时间:2022-11-29     阅读次数:    


二、对具体建筑形态进行介绍的科学小品

在介绍具体建筑形态的科学小品中,茅以升的文章独具特色。他的《桥名谈往》《中国石拱桥》《桥话》《二十四桥》等文章文理清晰,语言通俗易懂又不乏文采,系统生动地介绍了我国古桥的历史、种类、特点及其在科技领域中的地位。茅以升以丰厚的史料,从我国古桥的命名、古桥与技术、古桥与艺术、古桥与历史及古桥与神话故事等关系上,深刻地揭示了其丰富的内涵。同样写“桥”的建筑大家还有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周念先。周念先从事我国的交通和桥梁建设、教学和科研工作60多个春秋。他不但是1952年我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后,最初为建设同济大学桥梁隧道专业所成立的桥梁教学小组成员,也是最早为桥梁专业开设《桥梁工程》《桥梁建造和修复》《预应力专论》等课程的授课老师。周念先的《黄浦江上架大桥》跟其他建筑科学小品不同的是,他不仅仅是在介绍建筑学知识,更是从专业的角度提出自己的建桥建议。丘桓兴、杨云等也有写桥的科学小品。丘桓兴的《索桥浮桥》中,文章分节介绍了怒江的公路铁索桥对索桥的材质、渡桥方法等做了全面介绍。对于四川的好多桥,引用历史文献进行介绍。杨云的《赵州桥》中,作者介绍了赵州桥的历史设计特点以及艺术价值。

古园林建筑家陈从周教授的《说园》,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信手拈来,妙笔生花。使读者感受到园林建筑的美。何岩巍的《北京的水井与寺庙》,将寺庙和水井联系起来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北京的水文化。文琼的《陕北的窑洞》中作者对窑洞分类是根据选址和建筑方式的不同分为了崖窑、坑窑、覆土窑等数种根据建筑材料的不同,窑洞也分为土窑、砖窑、石窑等多种。继而分门别类介绍窑洞、如何建容及其他外观装饰。其中不仅有住宅,还有生活方式。吴缩刚的《历经沧桑的明代建筑——戴村坝》介绍了曾经发挥过巨大作用、现在依然存在的明代水利枢纽工程——戴村坝的由来及功能。作者对那些比较重要的治理做了重点介绍,间接地让读者了解到了带村坝的结构和材料。这个坝的建立又遵循了一定的科学道理,包含着水力学等科学知识。柴福善和罗哲文合著的《北京园记》由尊亲王府花园引出了一段历史,对醇亲王府花园的建筑构造按照中东西三路进行了有条有理的介绍。许勇铁的《客家建筑瑰宝培田古民居》中,作者介绍了培田古民居的历史、发展,并对整个古民居村落进行了细致梳理。

中国台湾也有一些从事科学小品创作的作家,比如陈舜田。陈舜田,福建福州人,毕业于中原大学土木系。毕业后,服务于国立台湾大学土木系,担任讲师并兼国立台湾大学工务组主任,于1967年取得华盛顿大学结构工程博士后返母校任教。育英才无数,除发表国内、外著作50余篇外,并从事各项教育规划、学会服务等工作,且均有傲人成果,备受外界肯定。陈舜田的《骑楼——商住建筑一奇葩》讲述了骑楼这一独特建筑在岭南地区的历史由来、构造、建筑特点以及骑楼这一建筑的技术所在,说明了它适合南方气候特点是很有情趣的中西合璧的建筑。建筑学科学小品百年回眸

三、对现代建筑文化的反思

在建筑科学小品文中,一些反思性的小品文很值得注意,它们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反思现代城市的发展并给出有建设性的合理化建议。吴良镛的《给大城市以喘息空间》主要内容是介绍世界各国为缓解城市的压力而采取的规划措施。通过介绍东京的城市建设,反思我国城市不能重复东京走过的这条不考虑城市发展战略、不研究适宜居住的城市形态、企图以交通技术来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道路。从而据此针对我国应对城市的压力所需采取的措施提出了建议。楼庆西的《瑞士的古建筑保护》介绍的国外的古建筑保护工作和国际上著名的古建筑保护宪章或者会议。这一主题对于当下的中国古建筑保护来说是非常适宜的。作者以现今知名度较高的浙江兰溪诸葛村为例,写作了《中国古村落—困境与危机—乡土建筑的价值及其保护》来说明乡土建筑同城市建筑一样具有历史载体这一功能。曹世瑞的《北京城墙拆除始末》中,文章从客观的、历史的角度分析了20世纪50年代关于北京城存废的激烈争论。这不免让人思考:难道工业建设、经济建设就要牺牲原有的建筑为代价吗?破旧立新本是好事,但是在建筑本身来看,新的却未必是好的,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王贵祥的《两难中的北京新建筑》中,作者从专业角度提出了对北京新建筑的看法,揭示出了北京新建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法,即解决保存与保护古都历史风貌与城市现代化的矛盾。他用建筑学家的眼光来审视北京的新建筑,给读者尤其是喜爱建筑的读者以启示,可以让大家明白为什么北京的有些建筑看起来是那么的不协调。在建筑实践中,既不能沉湎于所谓“民族风格”或“欧陆风情”之类的陈旧小把戏,也不能简单地追求什么“现代化”或“时代精神”,而是应当在立足于我们时代的与民族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力求有一些创造性的设计作品问世。

普利兹克奖得主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的《论建筑的过去与未来》中谈到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及现当代与旧传统之间的关系。作者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将建筑故事娓娓道来。他写道:“我期望着,即使是青年一代的中国建筑师,假如他们能够发现一种语言的话,他们将会说:现代国际式不是我们要走的路,我们应该有我们自己的东西。”谈炳和的《从中西建筑风格看中西文化之异同》通过中西对比,作者总结了两者之间的多种不同,比如模仿与写意的建筑形式、礼乐与逻辑的建筑表现形态、封闭与开放的建筑结构、保守与进取的布局、群体与个体的建筑布局、静态与动态的意趣、含蓄与外露的美学理念、承袭与创新建筑风格和设计手法。作者这种比较,为的就是说明,城市、园林、建筑等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它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印迹和厚的人文精神要素。

在李昌文的《建筑污染城市》中,强调了建筑与环境的融合。详细介绍了污染从何而来。其中涉及建筑学以外的包括光学等多领域的科学知识,并举例介绍了发生在身边的由于玻璃幕墙所带来的交通事故和火灾事故。大玻璃通窗往往被认为具有采光、通风良好,视野开阔等功健,能获取简洁、明快、新颖、表现时代气息的艺术效果,而应用于我国的旅馆、办公楼、餐厅、厂房甚至住宅等建筑中,且日趋流行。然而潘代业、张万强的《关于大玻璃通窗》中,作者经过一些调查研究认为,在建筑中很多不分地理环境和朝向,也不分建筑等级和形式类别而统统设置平板玻璃通窗的做法是欠妥的。作者利用我国住宅建筑的参数说明,从通风采光、热力学、声学角度论述了大玻璃窗存在的问题,并提醒读者,不应片面强调艺术效果而统统设置大玻璃通窗。【文章选自《百年中国优秀科学小品赏析》(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姚义贤、陈晓红、李正伟)】

 
上一篇:建筑学科学小品百年回眸(一)
下一篇:科学之旅 ——《沿着人类祖先迁徙的脚印旅行》的策划思考

宁ICP备2021001770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042号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www.nxkpzx.cn)@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172号  邮编: 750001 电话: 0951-6851830  Email: nxkpzx09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