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 首页 > 作品评介
作品评介    
科学之旅 ——《沿着人类祖先迁徙的脚印旅行》的策划思考
新闻来源: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张毅颖     发表时间:2022-11-29     阅读次数:    


【提要】

一本优秀科普图书的诞生,需要编辑在科技发展的前沿和热点中找准最佳切入点,梳理出契合读者阅读兴趣的选题思路,及时邀约具有科普意识和写作水平的专家学者就重大前沿科技进展作详细解读。同时,辅以多种形式的编辑手段,将作者的精妙构思呈现在读者面前。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传播方式的丰富多样,国内科普图书出版规模稳步发展。科普图书市场欣欣向荣,科普佳作不断涌现,但出版方面一些不足之处也亟待改进。例如,引进版图书居多,原创图书相对较少,质量参差不齐,不少图书选题雷同、说教性强、内容陈旧、表现形式一成不变;原创性图书大多侧重科学技术知识介绍,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读物为数不多,提倡科学素养、具有人文内涵的读物更是凤毛麟角。针对成人读者的科普图书,普遍存在内容艰深、说教性强、专业知识介绍晦涩、图片贫乏、结论性内容偏多的问题,导致读者对科普图书的热情和兴趣大打折扣,造成科普图书相较于其他图书,在品种数和印数上均有不小差距。因此,如何为读者提供一本既喜闻乐见、增长知识,又能受到科学精神熏陶的科普好书,就成为笔者思考和关注的重点方向。

一、科普图书的策划要点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的新时代,笔者认为科普图书同样需要在选题、内容和表现形式上进行变革和创新。

一是在选题上抓住科学前沿热点。科普图书的选题应紧跟世界前沿科技最新动态,可通过定期阅读相关领域学术期刊,以及借助互联网的高速信息,及时捕捉世界科技热点,其中特别需要关注我国科学家自主创新、有中国特色、在国际上占据领先地位的科研工作。同时还可通过追踪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长期规划,以及国家对科技发展的宏观管理和政策性调整等内容,全面深入地了解国家重点学科发展的整体框架和战略。在对整个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总体轮廓有概括性掌握的基础上结合前沿跟踪,将有助于编辑开拓选题思路,为后续确定组稿方向和具体选题打下扎实基础。

二是在内容上融入科学精神、思想和方法。任何一项现代科学技术都不是孤立的,它们都有相应的学科背景,而每一学科都有着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从历史视角看,学科进展和科技创新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弘扬“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理应作为科普图书继普及科技知识之外的另一重要任务。因此,编辑在策划科普图书时,除着重关注科技内容本身的科学性、系统性外,可以建议作者对研究过程和研究思路作进一步阐述。读者从中可以找到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中的创新思路来源,体会科学家探索未知领域的坚定信念和为之付出的艰苦努力。此外,科普图书中蕴含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可帮助读者梳理本学科、交叉学科、相关学科等的发展脉络,加深他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了解,促进他们树立全面的科学观,知识储备得到更新,知识结构得以改善,从而提高科学素养。

三是在表现形式上图文结合进行创新。一本优秀的科普图书中,图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插图和正文的补充,而具有与文字同等重要的作用,图文相辅相成,共同诠释和展示图书的主题内容。这需要编辑在构图方面下功夫,既保证图的清晰美观,又让图能“说话”,正确表达科学内容。图的篇幅不应过少,编排上也宜与正文相对独立。图中文字与正文一样,均应采用客观、稳定的陈述式文体。这样可以让读者在享受美丽图片的同时,读懂图中的科学知识,进一步理解文字内容。

做好以上策划准备后,让一个好的选题最终变成一本优秀的科普读物,作者是关键。对于原创科普图书来说,活跃在第一线的科研人员更适合成为作者,因为他们有扎实深厚的学术功底,对学科内容有准确的把握,对学科发展有前瞻性的眼光,且乐于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科研心得与广大读者分享。编者语:一线科研人员是科普创作人才的高级储备,鼓励和调动他们参与科普创作,需要社会氛围的培养,更需要配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手段和措施,这是一项长期的目标和任务。考虑到他们经常撰写科技论文或科技专著,而科普图书的撰写和风格与前两者迥异,因此,在约稿前,编辑应在之前调研掌握的信息基础上,初步拟定撰稿设想,并与作者就编辑意图和表现形式进行充分沟通,在文字风格、图片构思等方面达成共识。只有这样,才能让一本科普图书兼具可读性、知识性、科学性,并具有内涵和深度。

二、《沿着人类祖先迁徙的脚印旅行》的策划和出版

(一)选题背景

《沿着人类祖先迁徙的脚印旅行》是笔者所在编辑部编辑策划的《科学之旅》丛书(至今已出版7部)中的第三部。这套原创科普丛书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创新之处。丛书采用游记的形式,以作者的科学工作为主线,中间穿插与其科研领域相关的学科发展背景、重大科学发现、相关科学人物,以及作者本人的科研思路、研究成果、心得体会等。由此,科学与旅行实现了有效融合,这也是丛书名的由来。

丛书中每本书字数一般不超过8万字,均配有大量各类风格的清晰彩图,令阅读更轻松有趣。丛书作者有古生物学家、人类遗传学家、动物生态学家、植物生态学家等,他们的研究领域如古生物、人类基因组、生物多样性等,近年来进展都相当迅猛,且极具中国特色。各本都围绕作者自身科研领域的工作和生活展开。尽管学科不同,但读者都可以跟随作者在科学旅程中获取最新的学科知识,体会科学研究中的艰难与乐趣感悟科学家不畏艰难、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大量实地拍摄的照片反映了当地独特的生态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能使读者开阔眼界、增长见闻。(编者语:借助科学家的脚步和历程,将读者带入科学发展的历史或场景,可以调动读者,进行参与式阅读,有效提升作品的可读性。每本书的写作方式虽各有千秋,但都不离其宗把科学的发展过程当作一件有血有肉的事情来写,读者看到的是生动真实的科学,而不是远离生活的教条性说教和结论。

在丛书策划过程中,编辑关注到人类的起源和迁徙不仅是科学家的研究焦点,而且是大众关注的热门话题。其研究途径有古人类学和分子生物学。在人类基因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今天,利用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研究人类的起源和迁徙也获得了重大进展。这项最新研究成果,应及时向公众做详细解读,普及相关科学知识,由此确定了该选题。

(二)确定作者

如果仅按以前的科普思路成书,高深的分子生物学专业知识恐怕会令读者退避三舍,知识普及效果可能不甚理想。因此,在深入了解该领域专家学者的基础上,找到了执笔该选题的合适作——嘉祐研究员。他是中国人类基因组项目中“中国不同民族基因组的保存与遗传多样性研究”课题的总负责人,也是“中华民族永生细胞库和遗传多样性”项目牵头单位的负责人。其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在我社已出版《中华民族遗传多样性》《中华民族永生细胞库的建立——理论与实践》等多部学术专著。从专业角度和学术地位看,褚先生无疑是撰写人类起源与迁徙科普图书的合适人选。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除了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还是一位活跃的旅行家、资深的摄影家和具丰富创作经验的科普作家。多年的科研生涯和旅行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和大量的珍贵图片。这些都为《沿着人类祖先迁徙的脚印旅行》的策划和出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书稿撰写前,编辑又与作者充分沟通取得共识,从而确保这本书既符合整套书的定位,又具有独特的个性。

(三)书稿规划

《沿着人类祖先迁徙的脚印旅行》从策划到出版整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间亦不乏挑战。例如,作者提供的图非常多,每张都很精美,但是依照图文平衡的原则,无法全部采用。编辑先与作者多次商讨,定下遴选标准,挑选一部分图。后又根据图文结合的精密程度、风格协调、排版灵活等,优中选优,才最终敲定最合适的图。

待成稿后,编辑重视图书的编辑加工和装帧设计。文字方面,注意保持游记的故事性叙述特点,扣人心弦;构图方面,注重科学性和美观性并重;版面设计上,图和图注的编排尽量与文守相独立,互为补充、呼应。(编者语:用文字讲述故事,用图片再现场景,用版式构建文图功能的相互支撑。好的内容需要不俗的呈现。为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全书采用全彩印刷,定价也非常亲民。以上这些都是出版人为提高科普图书质量,使更多读者看到优秀科普书的具体行动。

三、图书特色

《沿着人类祖先迁徙的脚印旅行》出版后,获得了读者的广泛认同和好评。它没有一般科普书的说教感,而是采用旅行游记的形式,让读者跟随着人类迁徙的足迹,逐步探索其中的科学奥秘又与其他旅游类图书不同,这本书不仅仅介绍美丽风光,其专设有“旅途思考”部分,给予读者关于人类起源和迁徙研究领域的概貌和基础知识,使他们了解现代人类起源的不同学说及所存在的争议,并引发他们对探究人类从何而来问题的兴趣。图文并茂的故事性叙述,让读者身临其境,仿佛与作者一起徜徉在科学探索的海洋中,共同经历艰辛困苦甚至危险,真切感受科学家的科研生活并非一成不变、枯燥乏味,其中也充满了乐趣和激情。(编者语:科学游记展示科学家的科研生活与日常生活,让科学家和科学一步步走近读者,这样的作品往往也更接地气。专业的科学知识不再以教科书的定义形式灌输,而是在不知不觉中,通过夹叙夹议或类似画外音的形式结合实例,自然向读者传递。这样的阅读过程不仅让读者乐于学习知识,不用死记硬背术语和结论就能掌握知识,并且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通过实践,编辑对于科普图书的策划出版有了更深的感悟。一本优秀科普图书的诞生,需要编辑在科技发展的前沿和热点中找准最佳切入点,梳理出契合读者阅读兴趣的选题思路,及时邀约具有科普意识和写作水平的专家学者就重大前沿科技进展作详细解读,同时辅以多种形式的编辑手段,将作者的精妙构思呈现在读者面前,引导公众正确理解相关领域的科学知识。

创新时代,只有做好科普图书的策划、创作、出版等各个环节,才能营造科学传播的浓厚氛围,为我国科普事业和创新文化的建设尽一份力。相信未来的科普图书能开创更好的局面!【文章选自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编的科普创作与编辑——第三届获奖作品佳作评介》(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张志敏、陈玲)】


编者:张志敏

作者简介

张毅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


 
上一篇:建筑学科学小品百年回眸(二)
下一篇:拓展科普图书外延的一次尝试 ——《檀岛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记》编辑手记

宁ICP备2021001770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042号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www.nxkpzx.cn)@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172号  邮编: 750001 电话: 0951-6851830  Email: nxkpzx09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