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 首页 > 作品评介
作品评介    
交通工程类科学小品百年回眸
新闻来源: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李正伟     发表时间:2022-12-01     阅读次数: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交通工程学科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综合性学科,它从交通运输的角度把人、车、路、环境及能源作为一个统一体进行研究,兼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双重特点。具体到与科学小品相关的内容,则多数为对于交通工具的知识普及。有些科学杂志为交通科学的普及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其中的科学小品类虽然为数不多,不过也值得分析研究,供有兴趣的读者借鉴。《百科知识》杂志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同期创建于1979年,是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主办的国内唯一文理合编的国家级科普刊物;是国内公认的具有权威性的老牌科普杂志之一。《百科知识》杂志的知识涵盖面大。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合编的特色使它包括了几十个学科和知识门类。杂志中的“百科聚焦”“科学之谜”“地理风物”“动物之美”“绿色观察”等栏目深受读者喜爱。“科技快递”“社科文摘”等栏目更以简短、快捷的方式给读者传递了大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信息。《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是由中国科协、全国总工会、团中央三家共同主办,中国科协主管,1956年创刊的大型综合性科普期刊。《铁道知识》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铁道学会主办的国家铁道部直属期刊,也是全国优秀期刊。《现代舰船》杂志由舰船科研和生产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主管,由中国船舶信息中心主办,由现代舰船杂志社承办其编辑、出版和全国范围内的发行工作。杂志创刊于1963年,1986年《现代舰船》杂志由内部刊物改为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全面展现世界海军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的综合性军事刊物。《现代舰船》杂志已成为一本发行量大,读者群稳定,在行业内和期刊市场颇具影响力的舰船科技信息类和科学普及类刊物。杂志涵盖的内容包括国内外海军战略发展变革、最新技术的应用、世界新型舰船、新型舰载动力、武器、电子设备的介绍、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与历史名舰,同时也安排了一些相关知识的介绍。交通类科学小品因为涵盖面广泛,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也就是交通工具、交通系统和交通反思三个维度来梳理。

一、交通工具类科学小品

金涛的《从富尔顿的蒸汽船说开去》中讲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欧洲国家特别是英法之间军事实力的抗衡。抗衡的结果促成了富尔顿蒸汽机汽船的发明,文章还讲了很多有关拿破仑与法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关系的故事。除了汽车、火车、飞机等,自行车也是人类离不开的一种简便的交通工具。《漫话自行车》中作者用了抒情的手法说明了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的重要性。作者介绍了自行车的各种名称,提到了自行车的早期设计、轮子的发明等,对其演进做了详细介绍。阿海的《中国气垫船的发展历程》介绍了世界上第一艘气垫船的诞生及其主要特点,知识性较强。戴凤春的《北京最早的火车站》涉及了中国铁道史。文章介绍了最早的火车站、火车的历史、令人啼笑皆非的清朝慈禧垂帘听政期间清宫御苑的人拉火车现象以及北京城真正意义上的火车站。杨桂珍的《蒸汽机车之父——斯蒂芬森》是一篇有关技术史的文章,也是一篇关于斯蒂芬森的传记文章。作者介绍了斯蒂芬森少年时的一些经历,这些经历对于斯蒂芬森来说可能是一种苦难,但也许正是这种苦难,让斯蒂芬森有机会接触这些机械设备,为他日后发明蒸汽机车奠定了基础。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还提到了安全矿灯的发明。这一发明是由英国著名科学家戴维和乔治斯蒂芬森同时发明的。这也说明了技术的发明也并不是唯一的,因此争议在所难免。

宋淑运的《奥迪发展史》属于科技史,是有关奥迪发展历史的。作者从奥迪元年讲起,用故事的形式说明了奥迪名称及奥迪四环标志的由来,还用大事年表的方式列出了奥迪的大事记,并希面讲了奥迪股份公司成立后致力于新技术的研究探索和应用。作者行文玩畅,一个单调的、毫无生命气息的汽车技术,在作者笔下仿佛有了生命一般。作者历数了奥迪汽车发展史上多次对于新技术的采用,说明了奥迪一直在寻求新的探索、新的道路。

金喜旺的《中国火车邮局百年沦桑》所选择的视角比较独特,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作者对中国火车邮局的历史划分了时期,并留文并茂地告诉我们火车邮戳作为火车邮运历史的见证,记录了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火车邮政发展的历程。阐德祥《摩根汽车岁月》中讲述了摩根散车的历史。英国人摩根从创办第一家前店后厂式的汽车配件商店和汽车修理厂,逐渐扩建成“摩根汽车公司”,后来开始生产摩根牌三轮汽车,再后来生产摩根牌三轮赛车,1936年推出第一辆领先时代潮流的摩根牌四轮、四气缸发动机赛车,直至2002年摩根推出气流8号新车型令市场耳目一新,就这样一路走来,是一篇简单的汽车简史。

梁劲舟的《汽车安全带40载》中讲了安全带的历史,尤其是布连的三点式安全带的发明以及其越来越重要的安全地位。作者讲述了美国第一条关于安全带的规例终于在1968年出现前,安全带是如何得到普遍接受,并进而实现世界各国对于使用安全带的强制规定的出台。文中的数据说明,安全带是必需的,它提高了乘坐的安全系数。

汽车的颜色不仅是一个美观和个人爱好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颇为值得研究的问题。汽车选什么颜色,一般都是因人而异。在何京的《汽车颜色里的科学》这篇文章里,作者给出其选颜色的科学解释。他认为,对于三维的轿车车身,由于其形体、质量及色差造成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要根据车型、经纬度以及地区的日照数量、光线和湿度以及安全性上来选择汽车颜色。除此之外,作者还提供了足够的与颜色有关的科学信息。黄远灼的《缓缓驶来的磁悬浮列车》讲了磁悬浮列车的行驶原理及其历史,并用数据说明了磁悬浮的优越性及其缺点。

刘直的《西德的自行车城》内容很通俗,而选材却是普通老百姓的交通工具:自行车。作者介绍了自行车的使用人群、全市自行车道、为了让自行车更加适应人们的生活所采取的措施。虽然在北京等大多中国城市,汽车成了不可缺少的公路交通工具。但是这篇文章给我们不少启发,尤其是在北京这个马上成为“雾霾之都”的都市,如果交通工具主要以自行车为手段的话,那么空气质量估计有很大改善,而交通拥堵现象也不存在了。179

焦亮梅的《老帆船的故事》中,作者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短衬衫”号、“瓦萨” 号战舰、“五月花” 号等好几艘老帆船的历史,及其在世界航海史和船舶演变史上占有的地位。

李景芝的《世界汽车技术史上的丰碑》是一篇比较简单的汽车发展历史介绍。作者为我们详细介绍了百余年来汽车发展史上的六座最为重要的丰碑——卡尔·奔驰、梅赛德斯、福特“T”型车、雪铁龙“强盗车”、“甲壳虫”汽车和“迷你”汽车的发展历史及技术突破。

二、交通科学系统类科学小品

高极明的《四通八达的香港城市交通》介绍了香港如何比较好地解决了一个人口稠密、工商业繁荣、山多平地少、市区为海港所分割等特殊环境的内部交通这一个极为复杂的课题。以香港不同的交通工具划分,作者对香港交通的介绍从地下、海上、地面三个层面进行解读,条理清晰,思路明确。并对香港的地下铁路在时间上的纵向发展以及香港地铁的客运量、舒适度、现代化管理都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

吴育频的《四通八达的香港运输业》对香港运输业的描述非常条理清晰,文章将香港运输业分成三部分:水上运输、空中运输以及陆地运输。在水上运输中,作者首先介绍香港作为深水港的天然优势。在这里,作者主要用大量数据向我们证明了香港航运业的显著成绩。对于空运及陆地运输,作者同样运用数字告诉我们,“香港的空运四通八达,人皆称便。”云帆的《交通百年沧桑》首先说明了技术进步的速度之快,之后着重讲了汽车的更新换代,尤其是在时速变化方面。这篇文章的结构是靠小标题联系起来的:从蒸汽机车到磁悬浮列车、从莱特上天到超音速客机,等等,使看似零散的叙述内容变得有条理,具有连贯性。黄远灼的《话说城市轨道交通》告诉读者轨道交通是什么、轨道交通的类型,包括有轨电车、地铁、轻轨、城市铁路、磁悬浮列车及其发展历史。

另外还有一些文章介绍了道路、桥梁以及隧道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看了浩舟的《水远的赵州桥》这篇文章,知道赵州桥在造桥工艺上对我国石质大桥的影响之深。作者不仅仅介绍了赵州桥,还为读者解拜了现代桥梁的种类,并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了它们的受力情况。郑海峰、安顺德的《举世瞩目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中,作者先以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恶劣条件为背景,讲述了从1989年开始中国几十位沙漠专家提出的20多种筑路方案。郑海峰的《世界第一条沙漠公路》讲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部丰富的石油资源、修建一条进入沙漠腹地的公路的必要性及世界第一条沙漠公路的建设。郭建标的《漫话隧道》中,作者对形形色色的隧道进行了详细分类。隧道多种多样,但是作者非常有条理地将其按照隧道的用途、断面形状、断面面积的大小、长度、埋深条件、所处的位置条件、所穿过的岩石条件进行了划分。作者还根据不同的施工方法进行描述,说明了隧道的挖掘是要根据隧道所处的不同环境条件而设置的,并举例挪威的水下漂浮隧道的铺设。而墨西拿海峡(意大利)、英法加来海峡、明石海峡等的跨越,很早以前就曾有过水下浮管式隧道(floatingtube)的构想。田鸿宾、孙兆荃的《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地下铁道》给我们讲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地下铁道、最长的地下铁道、发展最慢的地下铁道、最豪华的地下铁道、客运量最高的地下铁道、最长的地下艺术长廊、人口最少的地下铁道、海拔最高的地下铁道、最南端城市的地下铁道内容,等等。作者还介绍了轻型地下铁道、无人驾驶地铁列车。

三、反思类科学小品

我们看到很多科学小品文章都是对科学技术给予无条件支持的。虽然技术会带来很多的社会问题,但是作者们一般也都会对新技术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由其带来的社会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有些学者、专家对此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在交通类科学中,这种忧虑也有所体现。张强的《汽车和城市的爱恨情仇》主要介绍了汽车给城市带来的坏影响以及为了改善这些坏影响可以采取的措施。可是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指出,汽车的过度发展也给城市管理者和城市生活带来一系列头疼的问题。仅此一点,就很值得关注。只有学会反省,我们才能进步。文章虽短,但是抓住了题的核心。沈英甲《道路的语言》讲的是为了保证行驶安全而制定的交通规则。作者首先用生动的历史事例及数据让读者意识到交通事故的严重性,然后介绍了现代交通管理中所利用的科学技术和道路语言。王蒲生的《汽车——越来越慢的蜗行》中,作者肯定了汽车的各种好处,但着重描述汽车所带来的交通拥堵。

钱满素的《美国的汽车文化》形象地说明了汽车对美国生活全方位的改变,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汽车文化,以及汽车给人们的生活方方面面所带来的便利,并从汽车的角度看到了美国人的生活。在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所描述的美国汽车生活,在中国也正在经历着,比如停车难等。

由于现代化交通工具深入大众的时代比较晚,早些时候并没有太多描述性的文字,更别提小品类文章了。而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章对各类交通工具做了介绍,插图介绍的作品占多数,更多的则是广告内容占文章的主要地位。纵观交通类科学小品,现如今并没有形成气候。


 
上一篇:唯有创新才出精品 ——《可怕的微机小子乔布斯》编辑手记(二)
下一篇:能源与环境类科学小品文鉴赏(1949年前)

宁ICP备2021001770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042号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www.nxkpzx.cn)@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172号  邮编: 750001 电话: 0951-6851830  Email: nxkpzx09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