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 首页 > 青少年科普教育专项提升行动
青少年科普教育专项提升行动    
科普创作的新方法:科普意识流(下)
新闻来源: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司有和     发表时间:2022-12-02     阅读次数:    


三、科普意识流创作的结构方法

运用科普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科普创作,在构思作品整体结构方面,可有以下四种构思方法:

1.全书意识流结构

这是指整本书的篇章结构,按照读者在阅读该书时可能产生的心理时间的变化来安排作品的篇章结构。这里的“心理时间的变化”有“顺时序”和“逆时序”两种,通常是按读者心理时间的顺时序安排。比如,上文提及的《太阳元素的发现》、《低温世界漫游》,均是这种结构。

《低温世界漫游》的结构,我们通过上文引用的《新华书目报》书评的内容已经有所了解。《太阳元素的发现》的全书结构,囿于本文篇幅有限,不能详细介绍,感兴趣的同志,可以在中国知网(CNKI)上下载我的《意识流手法在知识性科普读物创作中的运用》一文,该文有详尽的介绍,也可以用《太阳元素的发现》的书名直接在网上搜索该书的电子版文档,然后下载。

2.全文、全章(节)意识流结构

这是指单篇的知识性科普文章、或者知识性科普图书的一章或一节的篇章结构,按照读者在阅读该文、或阅读该章(节)时可能产生的心理时间的变化来安排作品的篇章结构。通常也是按读者心理时间的顺时序安排。

比如,拙作《神奇的器官》中有些章节就是这样安排的[9]:

我说的是一场真正的空战:……蓝天上,敌我双方十几架飞机搅成一团,战斗十分激烈。这时,我方长机咬住一架敌机,正紧追不舍,立即发现自己又被另一架敌机盯上,而且老远就发射了一枚导弹。只见那导弹拖着血红的火舌,飞快地扑向我机。

少年朋友们,你知道什么是导弹吗?导弹是长了眼睛会拐弯的炮弹。你看,我机拐弯,导弹也跟着拐弯,眼看就要撞上我机了,只见我方长机紧急关闭发动机,飞机失去动力,往下一掉,导弹依着惯性,飞过我机上空,打中了我机前方的那一架敌机。这时我方长机在飞机急剧下落的过程中重新启动发动机,来了一个大回旋,绕到刚才发射导弹的敌机后面,一串炮弹把敌机打了下来……

这是怎么回事?刚才跟在我机后面紧追不舍的导弹,这会儿怎么认不得自家人了?

这是《神奇的器官》第三节“感觉敏锐的热眼”的开头。接下去就说那个导弹是响尾蛇导弹,解释导弹“认不得自家人”的原因是红外制导。所谓“红外制导”,就是根据现代战机尾部喷出的气体具有红外线,导弹的寻的装置就是哪里有红外线就往哪里飞。而这个方法是向响尾蛇学习来的……。整个一节是逐层深入地介绍红外制导及其仿生原理。

3.段落意识流

鉴于知识性科普读物的意识流结构既依赖于读者的心理发展、又依赖于科技知识本身,所以要整本书、整篇文章安排意识流结构,使二者完美结合,难度较大。相对来说,只在一段中安排意识流结构,就要容易一些。

段落意识流可以安排在单篇文章的开头,或者一本书每一章的开头,也可安排在文章内两个知识块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段落过渡”的功能,以求“拉”住读者继续阅读本书。

此法在按照读者阅读该书时可能产生的心理时间的变化来安排作品篇章结构时,既可以按读者心理时间的顺时序安排,也可以按“逆时序”安排。

比如,拙作《光子工厂》是一篇介绍中国科技大学同步辐射加速器的知识性科普文章。文章开头第一段这样写道:

光子工厂?是生产电灯泡的吧?灯一亮就发光了,光子不就生产出来了吗。如果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很显然,前一句:“光子工厂?是生产电灯泡的吧?灯一亮就发光了,光子不就生产出来了吗。”这是读到这篇文章标题的读者都会产生的思路,我就顺着这个思路写下来,读者就会产生共鸣,可是接下来一句却写道:“如果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个矛盾,必然会引起读者心理上的好奇。

于是,我接着写下去:我说的不是灯,是中国科技大学刚刚建成的电子同步辐射加速器。这是就是“逆时序”的结构。

4.标题意识流

这是指在构思文章的大小标题、图书的章节标题时,按照读者在阅读该文时可能产生的心理时间的变化来安排科普文章的一级标题,或者按照读者在阅读该文或该书的一级标题时可能产生的心理时间的变化来安排二级标题。

此法既可以按照读者思路顺时序安排,也可以逆时序安排。

比如,上文提及的《光子工厂》,因为这个一级标题,很容易被理解为:“生产光子的工厂”,于是我的第一个二级标题定为:“灯?不是!”。这也是逆时序安排。上文提及的《光子工厂》开头一段的意识流安排,和标题联合发挥了“误导”读者的功能。这种“误导”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标题意识流的运用,可以有一个简单的原则:“与常识相矛盾”原则。

比如:在《低温世界漫游》中的标题:“没有螺旋桨的潜水艇”、“不需要发射火药的大炮”、“没有转子的发电机”,还有我曾经用过的标题“爱因斯坦的教训”、“当煤和石油烧完了怎么办?”“测量一亿度高温的温度计”、“不触即发的引信”等都是按照这个原则来草拟的。

四、科普意识流创作的行文模式

运用科普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科普创作,在叙事的行为模式方面,可有以下三种行文模式:

1.自言自语模式

作品以第一人称行文,如同一个人在“自言自语”。在意识流小说里称之为“内心独白”,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技巧。

文学意识流作品中,作者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无顾忌地通过作品的主人公向自己直接表露出来,行文中完全看不到作者的痕迹。这种内心独白被称作“直接内心独白”。还有一种“间接内心独白”,虽然也是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但是作者不时会出来指点和解释。

“内心独白”手法用在科普创作中,从叙事模式来看,和意识流文学一样,二者都是作者自言自语;但是内涵不同,有两点:一是作者独白的内容,不能是作者自己的“所感所思”,而是确定的科技知识;二是作者不能“毫无顾忌”地任意独白,他独白内容的思路必须是读者可能产生的思路。

比如:我在“科学松鼠会”网上读到的一篇好文章《谁的名字叫做红》,是一篇讲视错觉的科普文章。有人评价说是“很好的一篇意识流科普文”。我读过后,颇有同感。下面,引出开头一段,大家共享:

夏天飞快地到来了,天边又开始燃起大片大片的晚霞。回家的路被照得红通通的,四野的灌木都映着天光。独自听着鞋底的沙沙声,穿过那些空旷草地的时候,奇怪的遐想就容易从各个角落冒出来。比如突然落入“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的惊悚情节,或是“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的荒凉意境。好在后无两狼尾随,前无故人远去,只有偶尔一两个锻炼者从身边慢跑而过。望着他们的背影,我自言自语地猜测,这漫天的霞光对金发碧眼的人们又意味着什么呢?肯定不是刚才那些词句,但情感上会不会有共鸣?他们会不会也觉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嗨,这谁知道,也许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我们都看见了一大片红色。还没来得及为这个结论懊恼,一个念头忽然砸中了我:谁又能肯定我们看见的都是一大片红色呢。

再比如:我的1987年出版的《电脑的自述》,整个一本书都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该书的“引子”是这样写的:

同学们,我的自我介绍《电脑的自述》,在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课外生活》杂志上连载以后,受到同学们的欢迎,我很高兴。现在,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叔叔又把我的自述汇集成书,使我可以和更多的同学交朋友,我高兴的劲儿简直没法说了。出版前,我补充了许多内容,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新补充的内容,大都浅显易懂。本书的目的是为了使同学们长一点见识,以便对我们电脑有所了解。真正要掌握和使用我们电脑,还请同学们去学习专门的有关电脑的书籍。好,下面就从我的名字谈起吧。

这本书共计28节,每一节的标题都是以“我”为主语的第一人称句子,下面再选录几个节的标题给大家:

1.我的名字叫电脑

7.我只认识两个字

9.我只会做加法

10.我是这样用加法来做减法的

18.我的翻译官:编译程序

24.我是这样帮助人算题的

26.瞧我这一家子

27.说说小弟弟——微机

不过,这本书没有故事情节,不是童话,童话是科学文艺作品,这本书仍旧属于知识新科普读物,属于意识流手法中的“自言自语”的行文模式。

2.评述模式

作品以第三人称来行文,好比是评书艺人在说评书,一件件、一桩桩、按读者的心理时间的顺时序或者逆时序交代得清清楚楚。

在意识流小说中,这种方式不多见。但是,用在科普创作中合情合理,一方面这是满足知识性科普读物讲述科技知识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满足按照读者的心理时间安排表述内容的需要。上面说的《太阳元素的发现》、《低温世界漫游》和《光子工厂》采用的就是这种叙事模式。

3.二合一模式

作品行文显示不出人称,安排结构时既考虑读者阅读时的心理时间的时序,又考虑知识自身的逻辑序列,可以说这是意识流与知识流合一的模式。

比如,我在科学小品《冷的尽头》[?][中尝试过这种模式。

文章一开始,针对标题发问:“冷,有没有尽头?”,激起读者的心理活动,然后根据常人对“冷”的理解,就说最低气温,从合肥说到漠河,说到南极洲,该是冷的尽头了吧,读者读到这里肯定会有同感,可是作品中马上说“不,这还不是冷的尽头”,于是接着说到液氮、液氢、液氦,“嘿,那才是冷的尽头”。读者读到这里就会“反感”了,照你这么说“绝对零度是冷的尽头”,文章紧紧抓住这一意识流往下说:绝对零度“是冷的尽头,也不是冷的尽头”。

为什么?于是,作品介绍了低温物理学家们获得了一个又一个超低温的记录,终究还没有一个人能获得绝对零度。这时,文章写道:

虽然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类每向低温区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国际性劳动,获得了越来越低的温度,但是只要它不是零度,就一定还有比它更低的温度。其实,早在一九○六年,德国物理学家能斯脱就创立了热力学第三定律:“不可能用有限的手段使一个物体冷到绝对温度零度。

是啊!绝对零度应该是冷的尽头,可是又不可能达到,岂不是没有尽头?这是每一个读者读到这里都会意识到的结论,所以文章最后以“可见,冷,既有尽头,也没有尽头”,紧扣标题,结束全文。

全文叙述的都是关于低温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流和读者在读这篇文章时可能产生的意识流是合一的。这种模式在意识流小说中没有。

五、科普意识流创作的叙事技巧

科普意识流,不能像文学意识流那样,由作者随心所欲地任意思考,它必须符合读者阅读本书时可能产生的心理时间的时序(意识流),受到读者心理活动的制约。所以,要使科普作品得到读者的欢迎,就要我们在意识流叙事技巧上下功夫。通常,可有以下三种叙事技巧:

1.正中下怀技巧

即顺着读者的思路(心理时间的时序)作顺时序的表述,估计读者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往下写,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这种叙事方式,读者读了会有“正中下怀”的感觉,读者会越读越高兴,愉快地把书读完。

所以,这种叙事技巧使用比较多,尤其是写那些读者比较熟悉、并不陌生的科普知识,使用这种技巧比较好。上文中所举实例,除《光子工厂》一文,都是使用“正中下怀”的叙事技巧。

2.与常识相矛盾技巧

这是根据对读者意识流的准确把握,然后和读者思路(心理时间的时序)针锋相对,作逆时序表述,开篇给读者一个与常识相矛盾的认识,把读者的认知向相反方向引导,然后点破,再娓娓道来。

上文提到的《光子工厂》一文,使用的是“与常识相矛盾”的叙事技巧。

3.引其入胜技巧

上两种都是用在读者看到作品的标题,就会产生意识流的情形。但是,有的科技知识读者不了解,他就不会产生思考,也就不会产生意识流。

对于这种题材的作品,可以设计一种意识流结构,引导读者产生共鸣。设计得好,读者读之会愿意、也能够产生共鸣。

比如,拙作《捕获宇宙线的猎手》[?]一文,使用的就是“引其入胜”的叙事技巧。该文介绍中国科技大学的科研成果“多丝正比室”,是一种可以截获宇宙线的设备。可是,一般读者都不知道什么是宇宙线?为什么要去捕获宇宙线?怎样捕获宇宙线?为了吸引读者阅读,我就在文章开头设计一个思路,说要讲清清这个问题,得先从初中生都知道的“静电计漏电”谈起,引导读者阅读。

文章这样写道:

静电计又叫验电器,初中生都知道它的模样。它是由英国物理学家豪克斯比在1706年发明制造的(图4)。

如果静电计的金属棒上带静电,它的两块金箔就会张开。按道理这两块金箔应当永远张开,可事实上不论仪器绝缘得怎样好,张开的金箔总是慢慢地合拢起来,就是说总有漏电发生。静电计为什么会漏电呢?

早在1900年左右,人们认为这是因为地壳中放射性物质的射线引起了空气的电离而产生离子,这些离子把静电计上带的电“偷”走了。这个解释如果对的话,离地面越远的高空,空气的电离应当越弱,静电计的金箔就应当合拢得越慢。为了证实这个结论,191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赫斯等人做了一个很著名的实验。他们带着静电计乘坐高空气球离开地面。开始时看到空气电离确实随高度而减少,他们很高兴。

可是,当升到 800米以上的高空时发生意外了,静电计漏电反而越来越厉害,就是说空气电离越来越强。气球一直升到5350米的高度,空气电离强度竟然达到海平面处的好几倍!

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时赫斯他们也弄糊涂了。

回到地面之后,赫斯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一定有一种来自上方的具有非常巨大贯穿本领的辐射进入我们的大气,所以静电计漏电越来越快。这种辐射后来被美国物理学家米利肯命名为“宇宙线”。

从此,关于字亩线的观测和研究就开始了。

这种科学史上的小故事,一般读者都愿意看下去。看完了之后,也就明白的什么是宇宙线了,接下来再说为什么要捕获宇宙线?再说到中国科技大学的多丝正比室就是捕获宇宙线的一种工具也就很顺畅了。

以上是本人在知识性科普读物创作中使用科普意识流方法的一点体会。科普意识流方法能不能使用到技术性科普读物、文艺性科普读物和美术性科普读物的创作中,本人没有实践,没有发言权。

从逻辑上讲,意识流方法原来就是用在文学领域,那么科学文艺(文艺性科普读物)也具有文学的特征,应该是可以的,只是尚没有人来探索,或者我孤陋寡闻,没有发现已经有使用意识流方法的科学文艺作品问世。

希望有更多的科普爱好者来实践科普意识流的创作方法,已经有创作实践的作者,拿出来交流,来丰富我们的科普百花园!(2018-03-10)

[1]作者简介:司有和,1945年6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退休。现为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编审。通信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号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30026)。

[2]科技传播创新与科学文化发展——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2012亚太地区科技传播国际论坛论文集 2012-08-18

[3]安徽首届科普产业博士科技论坛——暨社区科技传播体系与平台建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2-11-23

[4]百度百科.意识流小说.[2018-03-09]

[5]司有和.科技写作简明教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83

[6]郭正谊.我怎样改写《太阳元素的发现》——在“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奖”发奖大会上的发言.1981年3月,[2018-03-09]

[7]于艳玲.中国意识流文学的由来及发展异化.华中农业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20-122

[8]司有和.科技写作简明教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592

[9]百度百科.意识流小说.[2018-03-09]

[10] [4] 当当网书评[OL][2012-05-18]

[11]司有和等.神奇的器官[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0年。该书于1982年5月在“1980—1981年全国优秀少儿读物评选”中获得全国优秀读物奖(二等奖)。(北京国家图书馆收藏有本书)。

[12]何佳琪(本人笔名).光子工厂[J].原载:科苑.转引自:司有和.科技写作简明教程[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637(在超星图书馆网站查“科技写作简明教程”可得本文)

[13]科学松鼠会.谁的名字叫做红[OL].[2018- 03-10]

[14]司有和.电脑的自述[M].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7

[15]司有和.冷的尽头.// 全国十三家晚报科学小品联合征文评委会编.科技夜话:全国13家晚报科学小品文选集[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44.该文获1983年全国十三家晚报科学小品联合征文比赛一等奖.(在超星图书馆网站查“科技夜话”可得本文).

[16]薛熙平(本人笔名).捕获宇宙线的猎手[J].原载:科苑.转引自:司有和.科技写作简明教程[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641(在超星图书馆网站查“科技写作简明教程”可得本文)

资料来源于2017年12月1日第一届“科普教育与创作论坛”。作者系司有和


 
上一篇:科普创作的新方法:科普意识流(上)
下一篇:科学之殇:转基因的是与非

宁ICP备2021001770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042号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www.nxkpzx.cn)@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172号  邮编: 750001 电话: 0951-6851830  Email: nxkpzx09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