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 首页 > 传播研究
传播研究    
科普播客:听觉空间回归下的科学传播
新闻来源: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flyfly?     发表时间:2022-12-05     阅读次数:    


(图源:艾瑞咨询《2021年中国网络音频产业研究报告》

播客(Podcast)是在线音频的一种,即由网民自制发布的网络广播。它对应的英文单词来自苹果公司对其音频播放器(iPod)和传统广播(broadcast)的技术组合[1]。订阅者可以从手机、平板电脑、个人电脑等设备的应用端和网页端流播、下载并收听音频内容[2]。艾瑞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网络音频产业研究报告》显示:从用户规模来看,2020年中国的播客用户规模达到近七千万,并且仍然维持着高速增长,预计到2022年可以突破一亿人。

01 “重返部落化”——音频媒介的复兴

重返部落化是麦克卢汉理论体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理论,即部落化去部落化重返部落化。麦克卢汉部落化的三个阶段与他强调的感官比例是一致的,最开始的部落文明极力调动各个感官以达到信息交流的效率最大化;去部落化在以文字符号为代表的时代,则是侧重于眼睛,感官平衡打破了,由此带来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发生了改变,变成了线性且强调理性的形态;重返部落化是指电子时代带来的革命,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新技术,使得人们的感官再次平衡,重返以前原始社会那种人与人之间的状态[3]

当前,社会交流和传播往往诉诸于视觉媒介,很多时候甚至连文字都被各种表情符号所取代,更遑论面对面的交流和倾听。在此情况下,建立在听觉互动基础上的广播媒体,实则担负起了唤醒听觉、重新激发感性情感表达的使命[4]。播客利用社交属性和对数字技术的应用,以听觉空间内的聚合再度呈现了重新部落化时代,以口碑圈粉、内容圈地,满足用户的精神需要。

02 科普播客——科学传播的新形式

数据来看[5],播客爱好者主要是生活在一线及其他新一线城市、年龄在 22-35 岁之间、拥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人士,其中有56.7%的听众收听播客 1 3 年,能够长期收听 4-6 个节目数量的听众达到 36.5%。这也就决定了用户对播客内容上的细分要求,让播客具备收听门槛,既要有知识属性,也要贴合各异兴趣爱好。在 15 用户经常关注的节目话题中,社会科学话题占比达49.2%,播客听众对于科普知识呈现出较高的需求以及用户粘性。

播客的增长不仅吸引了更多的个人播客或团队加入科学播客,许多科学组织(如NASA)或科学传播媒体(如Scientific American)也加入了科学播客[6]。在喜马拉雅 App,科普有声书是最早崛起的节目类型,通常包括科技资讯、科普知识和科普读物音频化,代表性节目包括《原来是这样?!》、《回到 2049》、《36·81氪》、《汪诘:科学有故事》、《科学史评话》等,更倾向于叙事类节目,即主持人根据准备好的文字稿,对特定话题进行讲述,内容较固定;而2020年以来在科普播客中更受欢迎的要数谈话类节目,要以常驻主持人邀请专业领域的嘉宾对特定领域进行深度访谈,具有垂直化和灵活性。有国外研究发现,与在网站上阅读文本相比,通过播客收听信息的观众表现出更高的生理唤醒水平,那么,科普播客为何能够受到听众喜爱,又是如何推动科学传播的?

03 公众参与的觉醒与科学信任感知

实际上,科普播客作为一种非正式的科学传播者,可能不足以像正式知识教学那样向公众普及完整的科学内容,同时大量研究也表明,以教育或信息传播为结果的科学传播不足以培养对科学的积极信念。因此,科普播客关注的是让人们对科学感兴趣或兴奋,而不是以教育公众为目标。

首先,科普播客增强了听众与主播的陪伴感和参与感,满足了现代人在碎片化时间、空间里获取科学知识的需求。不同于定时定点的收音机时代的广播,移动互联时代的播客具有灵活性与便捷性,允许了更多的使用场景,用户收听播客的场景主要集中在乘坐公共交通、居家起居、户外活动这三项,注重在移动或固定场景中以伴随性的方式同步收听播客[7],从而弱化了声音对注意力的卷入;在播客 App 小宇宙、泛音频平台喜马拉雅、蜻蜓 FM等音频平台中,都增加了评论功能,便于主播了解收听效果、调整内容、更新创意话题库,也形成了互动与反馈的良性循环,在科普播客日知录的其中一期科普《地球是个千层蛋糕》评论中可以发现不少人都提到了尝试伴睡浪漫的科普知识面广等对内容的积极肯定。


另一方面,科普播客丰富、深度、垂直深耕的内容特征又缓解了人们的信息焦虑,满足了人们汲取严肃内容的需求,成为文化充电的不二之选。正如米歇尔·布尔在《听觉文化读本》中写道的:借用向声音转移的机会来获得用耳朵思考的可能。由于聊天清谈类节目主要是通过主播邀请嘉宾的方式,对某一话题进行开放式畅聊并对此阐述观点,因此每一期科普内容都会聚焦于一个热点话题或邀请某个行业的研究者进行分享,内容的垂直性成为专业性的基础,使得交谈的内容更具科普价值。例如声东击西的《疫情第三年,一位急诊科医生的科普与讲述》邀请的嘉宾是从事急诊临床工作十余年的医生;《关于堕胎权,大法官们在吵什么?》邀请了武汉大学法学院宪法学教授进行科普,权威专家的背书使得科普内容质量有所保证,能够增加用户对科学的信任感。

此外,谈话类节目的特色之处在于倾听对话,以口语传播的方式为主导,降低了科学参与的门槛,沃尔特·翁曾言:和原生口语文化一样,次生口语文化也产生强烈的群体感,听人说话的过程是聆听者形成群体的过程。科普播客兼具了电子媒体次生口语和日常原生口语的特色,转变为网络音频后还能以数字化格式留存进行弥补,还原口语传播过程中时间连续性和伴随性,在对话中产生的情感与自主性意识,是一种对话精神的回归。播客每集平均 60 分钟的节目时长使用户能充分体验对话中的语言贴近性,从难以理解的古生物学到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学,科普播客都能够以便于普通人理解的口语化对话和愉悦的氛围来完成一期科普,从而弥补了短视频或漫画科普深度不足、文字科普晦涩难懂的缺陷。

04 科普播客的未来展望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指出:如果坐在黑暗的屋子里谈话,话语就突然获得新的意义和异常的质感。话语的质感甚至比建筑物的质感还要丰富。因此,我们应该探索科普播客如何充当科学传播者,而不仅仅是内容的发布者,并且为了增加播客的听众数量,其使用的某些传播策略可以为其他类型的科学传播提供借鉴。

(图源网络)

更重要的是,公众参与科学不仅仅包括科学教育的价值观应该成为共识。尽管提供科学知识和信息是公众参与活动的核心成果,但科学传播者除了教育或信息传播目标外,还应包括非知识目标:比如让公众对科学感兴趣或显示科普的信息透明度等,科学传播应超越解决知识不足的教育范畴,认识到人类对声音媒介的可能性挖掘到了什么程度,以及科学传播的其他方面,以实现公众对科学的长期支持。

参考文献:

[1] 许苗苗.播客:声音里的情感共同体[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3):144-152.

[2] 吴思哲.沙龙复兴与广播续章:中文播客的热度与冷性[J].新媒体研究,2020,6(23):81-84.

[3] 佚名. 清音远播丨重返部落化:元宇宙社会的未来传播感官媒介技术[EB/OL]. [2022-07-04].

https://www.sohu.com/a/www.sohu.com/a/551537777_121118712.

[4] 田园.听觉生态位的超越:从广播媒体到听觉媒体[J].当代传播,2018(03):60-62+78.

[5] 199IT互联网数据中心.PodFest China 2020 中文播客听众与消费调研[EB/OL].

https://mp.weixin.qq.com/s/wIJ7nQJ-5AewMFK2_Tj3Yg

[6] Yuan S, Kanthawala S, Ott-Fulmore T. “Listening” to Science: Science Podcasters’ View and Practice in Strategic Science Communication[J].ScienceCommunication, 2022, 44(2): 200-222.

[7] 樊丽,林莘宜.“耳朵经济背景下播客内容新样态探索[J].中国出版,2021(24):31-35.

(文章内容来源于谷围传媒,作者系flyfly


 
上一篇:数字时代的开放科学如何影响传播学研究?
下一篇:媒体融合时代科学传播的困境及发展路径研究(上)

宁ICP备2021001770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042号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www.nxkpzx.cn)@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172号  邮编: 750001 电话: 0951-6851830  Email: nxkpzx09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