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无国界,引进版图书是我国科普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翻译为我国读者与外文科普作品架起桥梁。不过,区别于文艺作品与学术资料,科普作品本身就兼具科学性与通俗性,所以科普翻译对译者的复合素养等都有较高要求,语言功底与专业知识过硬,才能保证译文在知识准确的同时依然通俗易懂。长期以来,我国引进版科普图书原作内容质量、译者翻译水平及图书审校质量不同程度上存在问题,影响了科普图书译作质量。本期科普翻译专题邀请了科普翻译研究者徐彬、郭红梅、郭鸿杰、卢静,科普译者苟利军,以及引进版图书编辑尹涛,围绕如何提升引进版科普图书质量展开探讨,从翻译技巧、技术支持、出版流程优化等多方面为我国引进版科普图书未来的发展寻找进路。
天文学是大家都非常喜欢的一门学科,尤其深受少年儿童喜爱。我在科研历程中,也目睹了中国天文大众传播的发展。翻译天文科普书籍让我与科普结缘,在此分享一些个人对科普翻译的感受。
我自己是做天文黑洞研究的,第一次在电影《星际穿越》(Interstellar)中看到黑洞的时候,真的是被震撼到了,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所研究的黑洞能够被如此高清地展示在公众面前。在这部电影大热之后,2017年,由天文学家谢普德·多尔曼(Sheperd Doeleman)所领导的黑洞视界面照片拍摄组织对M87和银河系中心的两个黑洞进行了拍摄,并且分别于2019年2022年得到了它们的照片。科幻电影《星际穿越》让我了解到了与之相伴的一本科普书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英文名可被直译为《〈星际穿越〉中的科学》,只是后来编辑为扩大知名度所以定名为《星际穿越》。通过联系,我成为这本书的翻译之一,从此走上了科普之路。科普翻译通常会涉及三个方面:专业知识内容、一般知识内容、文字的准确度。
一、关于科普图书的翻译。
这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对于科学知识的翻译,而翻译的过程也是译者自己学习的一个好机会,不仅学习知识内容,同时也是在了解、学习作者的写作方式。与专业书籍相比,科普图书不会涉及太深的知识,不过内容会更加广泛。而天文学也是纷繁复杂的,现在的研究者往往也只是精通某一个方面的知识,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除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之外,涉及的很多其实是自己研究方向之外的知识,若遇到一些陌生的知识,还是需要多查阅资料或向其他人请教。在2014年《星际穿越》电影上映的时候,引力波对于公众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而科普图书《星际穿越》中有关于引力波的知识,对于我们几位译者而言也属于新知,所以相关内容的翻译先请教了相应的专家,后期几位译者也就具体问题共同讨论过几次。再如,在翻译《丈量宇宙》(Galaxy,新星出版社2016年版)一书的过程中,自己对于宇宙演化和星系方面的知识有所欠缺,还是请教了不少相关同事。请熟悉与科普图书有关的学科专家作为译者的好处是,这样的译者如果在翻译过程中碰到相应的专业问题,由于在学科内部有一定的人脉资源,相对容易找到可靠的人询问,这一点相比一般的译者会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对于出版社而言,找到合适并且专业的译者很是重要。
二、日常用语的翻译。
我在国外生活过十余年,语言水平尚可,比较了解俚语的用法,一般的翻译工作对我来讲相对容易,不过还是会碰到一些词汇用法的问题,多义的词汇还是需要先看看其英文释义。比如backyard一词,有“业余的”也有“后院”的意思,当它与望远镜(telescope)连在一起的时候,很多时候是“业余的”这个意思,当然理解为“后院”也是可以解释通的——能在自家后院里使用的望远镜不就是业余的望远镜吗?在这方面,韦氏词典(m-w.com)作为老牌英文词典,很值得向译者朋友们推荐。除此之外,目前各大网络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翻译工具,这对于现在的译者是莫大的福音。
现代科学来自西方国家,但科普翻译还是要按照我们现代汉语习惯的表达来翻译,这就涉及一个重要问题——文化背景的影响。比如我们经常说的a piece of cake,如果直译的话,就是一块蛋糕,但是我们知道它也用来指事情很容易做,所以也可以翻译为“小菜一碟”,也就是意译。如果用后者的话,我们就更容易理解一些,也符合我们的习惯。所以翻译的时候要考虑文化背景差异,一些表达尽量通过意译的方式,使用我们熟悉的语言完成。
三、翻译作品的表达问题。
在翻译中,有专家提出应该遵循所谓的“信达雅”。以我自己的翻译作品来看,如果能够做到“信”和“达”就已经很不错了。如果用概率来表述所谓的“信”和“达”,“信”就大约是翻译了60%—70%,而“达”就达到了80%,甚至90%。目前欧美的科普书基本上是科学家或者有科学背景的人所写,而且在词汇上和表达上也力图更加接近大众,所以比一些文学作品更容易理解,翻译时也更容易做到“信”和“达”。我在国外读书的时候就经常看豪尔赫·陈(Jorge Chen)画的一些与科研人员相关的漫画,而《一想到还有95%的问题留给人类,我就放心了》(We Have No Idea:A Guide to the Unknown Universe,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版)这本书本身就是通过图文的方式科普天文学的热点问题,语言风格简单有趣。所以我们几位译者在最终翻译的时候,尽可能忠于作者的写作风格,做到“信”和“达”。
上面所说的几点是假设图书已经引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地方。回望国内的科普事业,与几年前相比,如今已是欣欣向荣,对于科普图书的需求也大了很多。我们在引进图书的同时,不仅应该重视科普的方式,也要重视科普内容本身。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响应号召,投入到科普创作事业中来,且各大出版社也相当重视科普出版,但与国内相比,欧美在科普方面确实有着更长的历史,相应地,科普写作和出版流程更加成熟,优质科普作品数量也更多一些。尽管如此,也并不代表欧美科普图书中粗制滥造或存在漏洞的现象就很少,所以在翻译或者审阅引进科普图书的过程中一定要加以注意,这也对引进书策划者及译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实际上,在引进的时候就应该注意哪些外国的科普作品存在较多错误,但是很遗憾,这对于引进书策划者的知识要求过高,所以出版社目前很难做到,更多寄希望于之后的翻译环节能发现错误并给予纠正。我也曾经校对过类似的翻译书籍,发觉原稿中就存在很多的写作错误,而译者由于相关知识的欠缺没能发现。一次审校译稿时,我发觉书中绘制的北宋苏颂的水运仪象台图片和我曾看到过的图有差别,仔细对比之后,确认这张图画得的确有问题。待到中文版正式出版时,前面发现的这些错误都一一完成了纠正,出版社也是联系了原书出版社将译审时发现的错误给予了反映。不过这些均属于事后的行为了,如果能在更靠前的环节(如策划选书的阶段)发现原作内容质量不佳,或许中国的出版社就不会购买此版权了,毕竟后期无论是改文字错误还是重新制图,都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所以,对科普图书引进流程而言,无论是策划时对原作内容的把关,还是后续的翻译审校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此外,在选择所合作的国外出版社时,建议引进方与大型的、可靠的出版社进行合作。当然,也可以根据作者来选择合适的科普图书来引进。科普图书《星际穿越》的作者吉普·索恩(Kip Thorne)是一位知名并且非常严谨的物理学家,因此他的科普作品也是值得阅读的,再乘上同名电影的东风,这本书最后深受欢迎,甚至获奖不少。通常来说,国外一些获奖图书都是有质量保证的,但是因为获奖书身价会高一些,且数量比较有限,所以此类获奖书的引进价格会相对高昂,这也是出版社需要考虑的。(文章选摘自《科普创作评论》2022年第3期,作者系苟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