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两翼理论”是对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理论的完善,是适应新时代创新发展要求、解决新时代发展问题的方案。文章在梳理“两翼理论”思想脉络的基础上,对科普创作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思考,探索形成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指导下的科技前沿与科普创作互促融合“一体两翼”机制,并提出加强科普创作人才培养、营造人才发展生态环境,面向科技前沿创作、不断增强公众获得感,促进科技前沿与科普创作深度融合发展,以高质量科普作品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及科学精神,促进公民科学素养全面提升,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两翼理论”;“一体两翼”;科技前沿;科普创作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中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2022年9月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强调,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要同频共振。“两翼理论”是新发展阶段开展科普工作的思想基础,科学普及、科技创新二者同等重要、共同发展,有助于指导科技创新成果科普转化实践。在科普事业发展大局中,科普创作是科学普及的源头活水,要搞好科学普及,亟须繁荣科普创作。科技前沿是科普创作的源动力,科普创作是科技前沿的转化器,二者相互依存、互促发展,是构成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统筹发展、协同推进的重要元素。探讨科技前沿与科普创作互促融合发展机制,将有效促进科技资源科普化,丰富科普作品形态,提升科普创作水平,满足大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科普创作属于“创作”范畴,也属于“科普”范畴,创作为科普服务,科普是创作的目的。科普创作者以图书、报刊、影视、动漫、戏剧等为载体,向公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激发科学兴趣。“科普创作”是创造性的活动,是从单向发展到互动式的科技交流、普及、传播和终身教育的系统活动过程,对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养、培养科学兴趣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对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明确提出“四个面向”的工作要求,其中“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为新形势下科普创作提供了新视野,指明了新方向。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意见》提出:“聚焦‘四个面向’创作一批优秀科普作品,培育高水平科普创作中心。鼓励科技工作者与文学、艺术、教育、传媒工作者等加强交流,多形式开展科普创作。运用新技术手段,丰富科普作品形态。支持科普展品研发和科幻作品创作。加大对优秀科普作品的推广力度。”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环境日新月异,为科普创作带来机遇与挑战。科普创作者要主动把握新时代赋予科普创作理念、内容、手段、方式的新意义、新要求,摒弃路径依赖和惯性思维,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面向科技前沿,探索实现科普创作理念、创作表达、创作方法的创新,促进科技前沿与科普创作两翼共振。
一、“两翼理论”的思想发展脉络
“两翼理论”的产生,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对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科技逐渐落伍现象的思考,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才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围绕这一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科技为民、把科学交给人民的思想,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在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有关科技创新的“两翼理论”。“两翼理论”是系统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整体性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的具体体现,其随着历史发展和时代推进,不断演化与完善,并指导我国科普事业向前发展。
2008—2012年,是“两翼理论”早期思想阐述形成时期。在这一历史阶段,确立了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地位,肯定了科学普及是科技创新的支撑力量。以创新的硬实力结合科普的软实力,形成双向循环、协同促进的发展动能,服务新发展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学普及在创新发展中的作用,继续深化完善和全面阐释“两翼理论”,不仅再次强调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地位及二者对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对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中发挥的作用寄予厚望,对推动我国科普事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具有重大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成为新征程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标语,“两翼理论”进入生动的实践阶段。科学普及是科技、人才、创新的基础要素,抓好科学普及是推动共享科技创新成果、共建科技繁荣世界,促进社会文明建设,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和有力举措。
二、“两翼理论”背景下的科普创作思考
纵观科技发展史,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互相借力、相生相长,在新时代形成两翼齐飞、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科学研究的本质在于创新,科技创新依靠科学普及得以外化和生长,科学普及在科技创新雨露滋润下枝叶繁茂。科普创作是为完成科学知识普及任务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是一种互动式的科技交流、普及、传播和教育活动,科普的内容须有科学性、时代性、通俗性。对科学家、科技专家、科技工作者来说,做好科普创作才能使科研成果得到传播、惠及大众,做好科普科研才能构建大科普格局。
(一)政策层面为科普创作提供支撑
2021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简称《纲要》)提出,提升优质科普内容资源创作和传播能力,支持优秀科普原创作品,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等重大题材开展科普创作。2022年8月,科学技术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指出,增强科普创作能力,加大对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力度,聚焦前沿技术领域创作优秀科普作品;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意见》强调,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导向,持续提升科普作品原创能力,聚焦“四个面向”创作一批优秀科普作品。科普政策的接续出台,从顶层设计层面强调以“科技前沿”为基础的科普创作目标,为科技前沿与科普创作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新形势下的科普创作需求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学知识只有为公众熟知和掌握,才能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我国科普事业蓬勃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施科技强国战略需要高水平科学素质大军,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上去了,科技创新土壤才能肥沃,优质的科普作品供给跟上了,公民的科学营养大餐才能配齐。基于此,科普创作应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核心。现阶段,科普作品的受众需求已经由科普认知逐渐向科普成果使用转变,公众更希望了解科学技术如何转化为生产实践能力,真正通过科学的力量提高生产力。但是,公众获取科普知识的能力与日益增长的对新科技知识、科技动态的需求不相匹配,在前沿科技与公众之间搭建科普创作的桥梁,通过科普作品使公众了解前沿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精神,运用科学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科普创作者要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手段、新媒介在前沿科技场景中的应用,以科普创作为抓手,将更多的科普资源向社区等基层集聚,面向公众普及前沿技术,解决科普作品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新时代科普创作存在的问题
当今世界,新一轮技术变革和产业革命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重塑人类社会发展图景,催生出“互联网+”、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元宇宙等新理念、新业态。公众需要不断提升科学素养以获得了解前沿科技知识、最新科技动态的能力,这给科普供给方提供的科普内容、科普形式提出新挑战。科普创作作为科普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公众发现科学、走近科学、认识科学、利用科学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科普创作优势未能有效发挥,在科普创作本体发展、体制机制建设上存在短板,与新时代科普创作高质量发展目标有一定差距:其一,科普创作大都是对前沿科技现象、内容等的表象科普,鲜有涉及本质、规律的深挖、剖析及科学精神的宣传教育。其二,科普创作的专业人才缺乏,未建立起专、兼结合的人才队伍,科学家参与科普未成为普遍现象。其三,科普创作的顶层设计有待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科普创作的体制机制未能有效运行。(文章选摘自《科技智囊》2022年第12期(总第319期)“科学普及与传播”栏目,作者系刘子亮,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级。孙天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硕士,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