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 首页 > 创作研究
创作研究    
“两翼理论”背景下科技前沿与科普创作互促融合机制研究(下)
新闻来源: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刘子亮、孙天垚     发表时间:2023-01-03     阅读次数:    


三、“一体两翼”推进科技前沿与科普创作深度融合

新时期,要深化科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刻把握“两翼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加快构建充分体现“两翼”同等重要的制度体系,优化科学普及工作发展布局,培育国家科普战略力量,解决突出问题。从需求方和供给方两个角度探讨科普公共服务内容、方式、路径建设,应构建科普创作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运用新发展理念,实现科普创作高质量发展。“一体两翼”的一体指加强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融合发展的机制建设。“两翼”一是怎样促进科技前沿与科普创作互促融合,即加快科普创作人才培养的问题;二是如何引导科普创作人员以科技前沿为创作素材,即基于科普供给侧,提高科普创作人员对科技前沿的感知能力及应用能力、提升受众对科技前沿的接受能力和吸收能力的问题(见图1)。

1 科技前沿与科普创作互促融合的“一体两翼”机制

(一)加强科普创作人才培养,营造人才发展生态环境

科学普及作为创新之基,承担着应对全球变局和国内发展需求的时代使命,需要强有力的人才保障。科普创作人才应具备专业基础、人文素质和国际视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抓住科技成果涌现的战略机遇,以前沿科学领域的重大原创性成果作为创作思想的源泉,在关键点、重要时刻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

1. 加快推进科普创作人才培训体系建设

科普创作涉及科技、文学、艺术、哲学、教育、传播等多个领域和维度。要提高科普创作水平,需要培养大量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和多学科背景的科普创作人才,夯实科普创作的人才根基。第一,提升科普创作学科地位,建立以文学为学科基础的科普创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支持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推进科普创作相关学科的设置,深化对科普创作的研究。对已设立科普创作专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给予其师资力量、资金匹配与项目支持,促进其对科普创作的理论研究与前沿探索。第二,与学校通识教育相结合,加强对各专业技术领域科普创作人才的培养。鼓励各类各级学校开设科普创作教育课程,建立起从义务教育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科技+科普+创作”的课程体系。加强科普创作课程体系建设,将科普创作课程作为科学门类课程的补充。第三,搭建科普创作人才交流平台,建立科普创作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加强科普创作专业性培训,与科研机构、媒体、行业相结合,形成垂直的科普创作人才培养体系;在专业科普创作机构之间建立人才交流互培机制,采取挂职锻炼,带教支援等形式,提高科普创作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

2. 营造科普创作人才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

1994年起,我国科普人才政策经历了初步谋划、快速发展、战略导向、创新发展4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提到了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2013年之后的人才政策则更注重以培养专业科普人才、壮大科普队伍为核心。进入新时代,科普人才政策更强调大力培育科普人才,建立涵盖科普创作的专家库。但就目前来看,科普创作人才的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繁荣科普创作需加强科普创作人才的顶层设计和政策规划。首先,国家应重视对科普创作的宏观指导,擘画新时代科普创作人才发展蓝图。在国家科技计划、科技重点专项中,加大对前沿科技成果科普化项目、科普创作理论研究及实践的支持力度;加强对科普创作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创作等方面的资助,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类项目中编制科普创作经费预算。其次,相关部门应从微观层面发力,制定、完善科普创作人才的相关政策,健全科普创作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例如,分解细化《意见》中涉及科普创作的政策条目,根据《意见》提出的“聚焦‘四个面向’创作一批优秀科普作品,培育高水平科普创作中心”,制定相应的科普创作人才培养政策及相关配套政策。最后,科技协会、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科普创作领域构建“共同体”,制定有利于科普创作的人才激励政策,形成“科普+科技创新教育”“科普产品+科技创新人才”的支持机制,打造科普创作的产学研融合发展新生态。此外,围绕国家大科学装置、科技重大工程等硬件基础设施,发挥科普创作人才的软实力,建设国家科普创作基地,推进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一体化部署,充分释放科普创作基地对全国科普创作的辐射作用。

(二)面向科技前沿创作,不断增强公众获得感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重大科技创新成就不断涌现并转化为生产力,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是,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公众获得感并没有随着科技研发经费增加、科技成果增多而提高,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对前沿科学技术最新进展的快速响应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这就要求科普创作者从科普供给侧角度入手,围绕“碳达峰”、“碳中和”、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公众关注度高的科技创新热点开展科普创作,提升公众对科学研究的认同感,增强科普创作的广度和深度。

1. 聚焦科技前沿,注重精神引领

科技创新引领科普发展,科普发展同样也能促进科技进步。科普创作者要善于从科技创新实践中汲取养分,使科普创作的土壤愈加肥沃。其一,应服务于科技创新战略定位,持续跟踪世界科技动向、科学前沿,瞄准科学技术中的前瞻性基础研究,重视原创性科研成果及创新性研究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中国天眼”、“墨子号”、“悟空”号、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伟大的科技成就蕴含丰富的科学知识、深刻的科学哲理、催人奋进的科学精神等,这些内容是科普创作生动的、鲜活的、有温度的素材。其二,科普创作者应挖掘爱国奉献、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科学家精神,追寻科学家科技创新创造的内生驱动力,通过文学塑造和艺术创作,构思出新的故事场景,策划创作反映科研成就的高水平科普作品。其三,科普作品应与重大科学研究成果紧密衔接,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新理论、新应用。将前沿技术领域取得的新成就,国家科技创新战略重点领域出现的优秀科学家、展现的新风貌、取得的新进展等体现在科普作品中。此外,通过科普文章、微视频、中视频、影视剧等媒介,在“三微一端”、B站、学习强国、央视频、优酷、爱奇艺等融媒体平台传播科普作品,引起公众情感共鸣,激发公众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营造热爱科学、崇尚科学,鼓励科技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2. 分析科普创作供给侧,精准定位受众人群

公众的科普内容需求,由低到高分为四层:第一层满足基本生存,第二层满足一般物质生活,第三层在物质生活基础上满足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第四层是现代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参政议政的社会生活。科普内容的选择既要关注广泛的受众,以受众的“兴趣点”作为科普创作的“出发点”和科技传播的“着力点”,又要关注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对培养高科学素质公民的需求。首先,科技的迅猛发展增强了公众理解科技的紧迫性,也为科普提供了丰富的内容选题。“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既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根本着眼点,也是科普内容选题的战略基点。其次,精准定位不同人群的深层次需求,构建差异化科普创作模式,优化科普供给侧结构。例如,科普作品对前沿科技的解读能够解决受众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的技术性问题,将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解决公众实际生产生活问题的“科普百科”。关注青少年、产业工人、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接受能力,特别是面对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在广度、深度、速度、精度上不断拓展所带来的新挑战,要针对不同重点人群的生活场景和行为特征,以内容设计、终端产品的差异化设计等促进前沿技术的传播。最后,从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角度出发,预测未来科技前沿与科普创作互促融合发展的需求。以前沿科技为载体,带动重点人群科技成果运用意识转变,提升其对前沿科技运用的重视程度,并在科普创作宣传过程中构建科技前沿应用于实践的保障路径,促使科技前沿与科普创作融合发展,结合行业与产业技术特征,体现出科普创作的实用性。

(三)科技前沿与科普创作互促融合机制

目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对科普作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科技成果社会应用率低、前沿科技科普化效果弱等影响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同步发展的堵点问题,科普创作既应加强人才和技术储备及持续投入,也应思考建立科技前沿与科普创作互促融合机制。科技前沿能为科普创作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科普创作也能更专注于科技前沿的开拓创新,形成良好的融合机制。通过机制创新,堵点问题能够迎刃而解:一方面,发挥科普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在科普中率先应用新技术,营造新技术应用良好环境;另一方面,及时普及科学新发现和技术创新成果,让科技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1. 创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机制

科技前沿与科普创作融合,应强调多元主体协调发展,包括跨学科建设、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科研机构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等,使各领域、各行业的前沿科技与科普创作融合创新、协同发展,在跨学科建设背景下实现科学知识的交流互通和高效传播。同时,各类专业学会要引领广大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文艺工作者聚焦科技发展前沿,携手创作高质量科普作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应面向社会开放科学平台载体,相关平台型企业应开放自身的算力、算法、数据资源以及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各类科普网站、科普平台应积极引导和支持网络公众科普力量发展,进而形成科学知识普及、科学技术扩散、科学文化传播一体化的良性科普生态。此外,还应注重对多元主体传播技术的运用,一方面依托于科研工作者的创作产出,另一方面充分运用新媒体渠道,增强科普创作宣传普及能力。

2. 构建“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介入”的激励机制

新时代推动科普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要发挥好政府、社会、市场在推进科普工作大格局中的作用。科普创作是科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科普创作发展要构建“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介入”的激励机制。首先,各级政府应鼓励科普创作与出版,加强对科普成果的版权保护,在各种基金申请方面大力支持科普创作。例如,国家出版基金应持续发力鼓励科普成果出版,围绕科技前沿方面的优秀科普作品应给予优先资助。其次,激励与引导不同类别的社会组织和机构科研人员从事科普作品创作与科学知识传播活动,建立科普工作成果纳入职称评定、人才评选考察内容的机制,科普优秀作品的奖励机制。最后,引导市场介入,发挥其杠杆作用,撬动供给两侧的内生力,增强科普创作活力。一方面市场资本能够为科普创作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科普作品走向市场产生经济价值能反哺于科普创作。完善市场投融资体制,支持反映前沿科技的作品制作和发行,为更多优质科普作品落地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3. 搭建科普创作智慧全链条机制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跨地域、跨时空获取科学数据提供了便利。“互联网+”、开放、合作、跨界与共享的理念,使科学研究和科学知识转移与共享方式发生颠覆性变革,传统的科普创作生态发生显著变化。第一,新时代的科普创作是以受众现实需求为目标的科普供给侧革命,不仅需要在科普内容上推陈出新、打造文化科技融合精品,也需要在科普表达方式上花样翻新、利用好智能化展示平台。第二,科普创作应充分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扩展现实等技术应用到科普素材的采集、整理、分析、创作及展示的各环节、各要素。第三,应利用好线上展示与线下体验相结合的传播方式,提高科普公共产品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程度,围绕科技前沿,创作科普图书、创建科普期刊、打造数字博物馆,形成汇聚前沿科技信息的发布、交流科普平台。

四、结语

当前,公众对科学知识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全方位、多层次,这为科普创作提供了机遇与挑战。新时代的科普创作应坚持与时俱进,切实转变创作思维、创新表现形式、丰富传播手段,创作出更多符合新时代特点、满足人民群众新需求的作品,不断深化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新时期,科普创作主体应注重把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增强前沿科技洞察力,把“前沿科技”当作科普创作的素材来源,让“创新互促”成为科普创作驱动力,加强科普产品的创作与研发,进一步优化和丰富科普成果。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应以“两翼理论”指导科普创作实践,推进科技前沿与科普创作的“一体两翼”作用机制建设,围绕科技前沿与科普创作融合发展出思想、出方法、出应用。在国家层面,完善科普创作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在社会层面,探索科普创作公共服务模式创新;从公众角度出发,挖掘科普创作的深层次需求。鼓励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更多地关注和参与科普创作,创建科学共同体参与科普创作的“圈”,营造浓厚的科普创作氛围,创造良好的科普创作生态环境,将充满科学情怀、人文关怀的优质科普作品向社会输送,传承和弘扬“崇尚科学、探索求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全面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激发全民科技创新活力。(文章选摘自《科技智囊》2022年第12期(总第319期)“科学普及与传播”栏目作者系刘子亮,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级。孙天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硕士,助理研究员。


 
上一篇:“两翼理论”背景下科技前沿与科普创作互促融合机制研究(上)
下一篇:科创赋能与多元共生:数字化背景下书法艺术何为

宁ICP备2021001770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042号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www.nxkpzx.cn)@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172号  邮编: 750001 电话: 0951-6851830  Email: nxkpzx09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