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 首页 > 传播研究
传播研究    
创造性劳动与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的耦合机制探析(上)
新闻来源: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李珂、张善柱     发表时间:2023-03-10     阅读次数:    


摘要

创造性劳动与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之间具有天然的内在耦合性,科学素质是开展创造性劳动的必要条件,而创造性劳动是提升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二者在知行合一、打破常规、理性思考、追求真理、问题导向等维度上取向一致。应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拓展产教融合渠道、发挥创新楷模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包容失败的社会氛围等方面,积极探索创造性劳动与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之间的耦合路径,切实增强劳育智育协同育人效果。

[关键词]创造性劳动;科学素质;耦合机制;科学家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对于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明确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9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203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劳动教育上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重要内容的高度。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加快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从根本上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20216月,国务院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 [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针对青少年、产业工人等重要目标群体提出了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计划。可以预见,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度演化,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广泛应用,低水平、重复性劳动将逐步被智能机器替代,而高阶性、创造性劳动将成为人类劳动的主导形态,这就对劳动者的技能素质特别是创造性劳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意见》提出,劳动教育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引导青少年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新时期创造性劳动的顺利开展,不仅需要劳动者具备创造性思维,而且要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术,灵活地将其运用到生产实践全过程。《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理性思维……提高劳动、生产、创新创造的技能。《意见》和《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的相关论述,深刻阐明了科学素质与创造性劳动的内在联系,即科学素质是开展创造性劳动的必要条件,创造性劳动是提升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最终归宿。近年来,围绕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及其与创造性劳动的关系,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长期以来,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团队持续进行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201829岁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为各年龄段最高,已达到18.31%,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同时有研究显示,尽管青少年群体科学认知水平较高,但其动手能力较为欠缺,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特别是运用创新思维进行小发明”“小创造的实践能力更薄弱。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对140名学生长达10年的观察发现,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欠缺的根源在于把劳动教育和智育对立起来。当他们从事重复枯燥、毫无技巧可言的体力劳动时,将会扼杀其劳动兴趣和创造力,因此要通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促进其思维跳跃和技艺创新。赵明霏肯定了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认为劳动不仅是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而且是获得知识、积累知识、创造知识并将其付诸实践的根本途径。针对长期以来重智育,轻劳育的现实问题,有学者提出,劳动教育和智育一体化发展是增强劳动教育成效、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任保平论述了科学素质对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意义,认为只有经过专门教育训练、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高素质劳动者,才能在劳动过程中灵活发挥思维、灵感、直觉、意志、智力和大脑功能的能动性,通过人类创造力的发挥来实现物质产品的创造。田友谊、韩雪童分析了信息化时代劳动教育面临的新形势,认为劳动教育应充分运用智能技术优化教育方式,实现从基础性劳动教育向创造性劳动教育的转型,引导学生通过创造性劳动,唤醒沉睡的心灵和疲乏的大脑,激发其创造思维和创造潜能,实现劳以增智,劳以创新的育人效果。综上所述,已有文献为人们全面认识创造性劳动与科学素质的辩证关系提供了重要参考,但对于相关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的研究仍显薄弱。本文紧紧围绕耦合逻辑、耦合机理、耦合路径三个方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阐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尝试构建创造性劳动与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的耦合机制。

1 创造性劳动与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的耦合逻辑

耦合是一个源于物理学的概念,指两种不同体系或运动形式通过各种交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创造性劳动是相对于重复性劳动而言的,是劳动者依据劳动环境、劳动条件、劳动任务,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实现劳动目标的过程。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学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劳动者创造性劳动能力和科学素质建设是党中央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紧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作出的战略部署,二者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均具有内在耦合性。

1.1理论逻辑: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基本原则

劳动是一切财富和幸福的源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途径。鉴于劳动对于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马克思主义始终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马克思认为,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每个儿童从九岁起都应当成为生产工作者,正如每个有劳动能力的成人都应当服从一般的自然规律一样,这个规律就是:为了要吃饭,他应当劳动,不仅用脑来劳动,而且用手来劳动。只要把有报酬的生产劳动、智育、体育和综合技术培训结合起来,就会把工人阶级提高到比贵族和资产阶级高得多的水平。他进一步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提出,共产主义青年团必须把自己的教育、训练和培养同工农的劳动结合起来,不要关在自己的学校里,不要只限于阅读共产主义书籍和小册子。只有在与工农的共同劳动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在百年奋斗征程中,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劳动的综合育人价值,坚持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教育方针。毛泽东鲜明地指出,教育与劳动结合的原则是不可移易的。对于当时教育脱离劳动的现状,毛泽东进行了严厉批评,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见稻、菽、麦、稷,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怎样交换的,身体也搞坏了,真是害死人。在谈到青年全面发展时,他强调,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邓小平为吉林大学团组织题词时明确指出,把劳动和教育结合起来,是培养具有共产主义品德和真实本领的青年一代的根本道路202011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正是基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内在联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通过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实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这一论述不仅阐明了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而且肯定了创造性劳动对于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价值。

1.2实践逻辑:创造性劳动和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相辅相成

一方面,科学素质是青少年更好地参与创造性劳动的必要条件。随着智能化技术的深度应用和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劳动环境、劳动条件、劳动工具、劳动形态都将发生革命性变化。作为未来劳动者队伍的主力军,青少年如果不及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术,就难以有效完成信息化时代的劳动任务,创造性劳动也就无从开展。同时,科学技术的运用必然会减少体力和脑力的投入,改善青少年的劳动体验,激发其参与创造性劳动的兴趣。苏联帕夫雷什中学的实践表明,只有当人在少年和青年时期就经过自己的努力用机器或机械替换过手工劳动,不是以加重体力负担为代价而是靠运用科学知识从土地上多获得几公担粮食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培养他热爱劳动。另一方面,创造性劳动是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其一,创造性劳动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沃土。劳动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是劳动者将自身主观能动性作用于客观世界的过程,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其二,创造性劳动是孕育技术革新的试验田。劳动不仅是财富和幸福的源泉,而且是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源泉。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相比重复性劳动,创造性劳动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类的创造潜能,从而大大加快技术革新的频率,极大增强物化的知识力量。其三,创造性劳动能够为人们提升科学素质创造更多闲暇时间。正如马克思所描绘的那样,人们并不是为了获得剩余劳动而缩减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直接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方面得到发展文章内容来源于中国科普研究所,作者系李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教育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张善柱为通讯作者。参考文献、图表等内容从略。)



 
上一篇:晚清《植物学》的创译及其科学传播意义研究
下一篇:创造性劳动与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的耦合机制探析(下)

宁ICP备2021001770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042号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www.nxkpzx.cn)@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172号  邮编: 750001 电话: 0951-6851830  Email: nxkpzx09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