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 首页 > 传播研究
传播研究    
如何提升高校教师的科普意愿:环境、资源、成本与满足感(上)
新闻来源: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谢起慧、李苏蕊等     发表时间:2023-04-07     阅读次数:    


[摘要]高校教师拥有教育者和科研工作者的双重角色,在科学知识普及中可以发挥独具优势的作用。为探究哪些因素制约高校教师进行科普,从而达到激励他们的目的,本文在总结现有研究中高校教师参与科普的路径和科普意愿激励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作环境、科普资源、个人成本和满足感激励对高校教师科普意愿产生影响的假设,通过邮件调查和偶遇调查对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八大高校所属国家重点实验室的94位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以获得分析数据,并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假设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发现,对于高校教师的科普意愿,科普资源可以产生正向显著影响,个人成本能够产生负向显著影响,工作环境和满足感激励不产生显著影响。为此,提出加大科普投入、构建科普激励机制和开发高校科普资源等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师;科普意愿;影响因素;激励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学普及在创新发展中的作用,深刻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高等学校具有科技成果丰富、科研人才聚集和实验平台先进等优势,应该同时成为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的先锋阵地。然而,目前高校教师多重视科技创新,进行科学普及的意愿普遍不高,因此研究如何激励和提升高校教师的科普意愿十分重要。在国内外的现有研究中,科普主体聚焦于科学家和政府,强调科学家有义务向公众解释科学发现和科学过程,政府有义务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政策,将高校教师作为科普主体的研究较少。已有对高校教师参与科普的研究中,多从微观视角和质性方法进行,如研究教师如何在某门具体的科学课程中进行科普,较少从宏观整体的视角,使用量化方法对高校教师的科普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本文基于系统性的文献研究提出了高校教师科普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和研究假设,通过抽样调查和多元回归分析对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了验证。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高校教师作为科普主体的实证研究成果,而且有助于促进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协同发展。

1.文献综述

1.1 高校教师参与科普的路径研究

目前研究认为,高校教师参与科普主要是通过促进高校科技资源的科普化实现的。高校最为重要的科技资源之一就是高校的实验室,其不仅是学术交流和培养科研型人才的平台,还是科普最直观、最理想的开放窗口,如何将高校实验室资源应用于社会化的科普活动中,是目前相关研究中的热点。一方面,研究者建议高校科研人员在实验停歇期开放实验室以供学生和社会人士参观,并设计科学大讲堂、科普秀等环节创新科普活动;另一方面,研究者鼓励高校科研团队在本职工作中捕捉科普灵感,将科研实验与成果适当地转化为科普项目。目前在高校教师的带领下,已有部分实验室将科研与科普充分融合,如国家级土木工程实验室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北大科普教育基地,将科研项目与实验过程向科普资源巧妙转化,形成了科研与科普的良性互动态势。

在实验室之外,高校还有一些软性科技资源,也可以由教师进行科普转化,实现高校教师参与科普,如高校教师在日常的科技教学过程中提炼科普概念并加以延伸和使用、在科研过程中挖掘科普思路并将科研成果高效地转化为科普资源等实践被不断提倡。

1.2 高校教师科普意愿的激励研究

1.2.1 外部激励因素

目前研究认为,工作环境和科普资源可以激励高校教师的科普意愿,工作环境和科普资源都是高校教师个体外部的因素,因此可统称为外部激励因素。

现有研究认为,高校教师的工作环境既包括目标与领导、学术工作条件、技术支持服务、管理与沟通等要素,也包括工作期望、职场人际关系、工作负荷等要素。由此可见,高校教师参与科普的工作环境主要包括组织管理环境和教学科研负荷两类。组织管理环境包括组织管理目标、机制与沟通等,如所在高校是否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是否有和谐的团队氛围等。如果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满意度不高,则会产生不公平感。不公平感会增加教师的职业倦怠,致使高校教师不仅会对本职工作产生情绪疲惫心理,还会降低科普活动的参与意愿。教学科研负荷主要是指高校教师进行教学工作和科普工作时的难度与强度是否适中。根据溢出理论,工作范畴内的事务可能会影响个人的非工作生活,拥有较大工作压力的教师会拥有更多的不平衡感,因此在业余时间参与科普活动的意愿也会下降。目前的研究普遍认为,高要求的科研任务、组织支持的欠缺等会引起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则有利于激发工作者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热情。科普也是高校教师的工作之一,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激发科普热情,为此提出研究假设1

H1:良好的工作环境对高校教师的科普意愿有显著正面影响。

科普资源因素包括科普场所、设备、经费、渠道等硬性条件,很多研究都探索了科普资源对科普意愿的激励作用。在科普场所和设备方面,研究认为,具有先进的场所和设施,对于科普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科普场所是一种非正式教育基地,公众在这种场合下以参与体验或者与科技设施真实互动的形式接受教育,有助于科普知识的吸收和内化。在科普经费方面,研究认为,可以通过增加科普资金资助来提高科普意愿。如英国的公众理解科学委员会(COPUS)通过赞助学生研究组织,要求他们多开展提高公众认识科学的活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非正规STEM学习(AISL)计划也对公民理解科学项目给予重大资助。在科普渠道方面,广泛的科普渠道有利于提升科普意愿,如研究认为,高校与社会组织合作进行科普是增加科普渠道的有效方法,通过合作可以提高高校教师的科普意愿。通过文献综述可以看到,科普资源越丰富,高校教师的科普意愿越高,为此提出研究假设2

H2:丰富的科普资源对高校教师的科普意愿有显著正面影响。

1.2.2 内部激励因素

目前研究认为,个人成本和满足感可以激励高校教师的科普意愿,个人成本和满足感激励是高校教师个体内部的因素,因此可统称为内部激励因素。

高校教师参与科普活动的个人成本包括个人从事科普活动花费的时间成本、物质成本、心理成本等。首先,高校教师参加科普活动需要付出充足的时间和金钱,如在课余时间进行科普且不能耽误教学和科研、进行科普导致的金钱损失等;其次,高校教师参加科普活动还需要自身掌握一定的科普资源,具有科研之外的科普能力,这都需要高校教师有所付出。此外,生活中的休闲时间是高校教师潜在的福利享受。工作休闲可以作为一种心理收入,自由时间越多,心理收入也就越高,从而可以享受更优质的个体福利。心理收入作为劳动力供给、人力资本投资和职业选择的重要决定要素,与个人成本呈负相关关系,这意味着高校教师付出越多,其科普意愿可能越低。据此提出假设3

H3:个人付出的成本对高校教师的科普意愿具有显著负面影响。

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满意感只有在激励因素的作用下才能获得。在科普活动中,舒适的工作环境、和谐的工作氛围和适度的工作难度与强度为保健性因素,只能消除教师进行科普的不满情绪,并不能直接提高其科普意愿。同时,有学者认为,人总是会主动或被动地对周边环境进行适应,因此外部的客观环境只能短暂地影响人的主观内在获得感。只有晋升等激励因素才能激发教师正确的科普行为动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其智力效应,最终得以做出最大的科普成绩。满足感激励包含物质奖励和价值满足感两部分。物质奖励指通过参加科普可以获得经济补贴、职务晋升等实质性激励手段促进高校教师参与科普。金钱激励和职称评审引导着高校教师的行为,激励程度越高,科普意愿越强。一些西方国家鼓励各地区和学校采取经济激励政策,通过在教师的典型工资和福利之外提供货币和非货币奖励来提高教师报酬,如利用教师激励基金、顶级基金竞赛和学校改进补助金等手段以提升教师的配置及科普意愿。价值满足感指高校教师通过科普希望让别人了解自己的科研成果、得到公众和领导的认可、获得荣誉表扬、为社会做贡献等精神层面的满足。精神满足感越高,科普意愿越强。根据相关研究,大部分教师都会在学生期望的基础上树立自己的目标,并建立应有的内在意识。同时,教师的年龄越大,对物质类外部激励的偏好程度越低,会更倾向于自我精神的满足。据此提出假设4

H4:个人满足感对高校教师的科普意愿具有显著正面影响。

1.3 研究模型

根据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本文提出了提升高校教师科普意愿的研究模型。文章选摘自《科普研究》,作者系谢起慧、李苏蕊、韩宇珊、覃涛、刘欣然。谢起慧,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危机传播、科学传播。



 
上一篇:场馆疲劳现象的表现形式、影响因素与缓解策略研究(下)
下一篇:如何提升高校教师的科普意愿:环境、资源、成本与满足感(下)

宁ICP备2021001770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042号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www.nxkpzx.cn)@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172号  邮编: 750001 电话: 0951-6851830  Email: nxkpzx09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