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在丰富多彩的童书世界中,原创幼儿科普绘本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这套科学绘本在编辑出版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从幼儿的审美和认知特点出发,在此基础上调整文图细节,营造易于情景代入的阅读体验。全套书以兴趣引导为主旨,意在让学龄前儿童感受到身边的知识,学会用正确的好奇心对待世界、探索科学。
对于《好奇宝宝科学绘本》能获得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金奖,实在是深感荣幸。这是一套为学龄前儿童创作的科普绘本,出版之前并不被看好。它最终得以出版,并获此殊荣,让我们庆幸自己的坚持终有收获。
一、选定科学绘本的风格:以小见大,以轻御重
说起科学绘本,这是一种新鲜而又不太新鲜的出版物。
说它新鲜,在最初做这套书的时候,市场上的科普图书不少,但科普原创绘本的数量还很少,后来成为网络书店“爆款”的科普绘本《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当时尚未出版,科普绘本的格念还未深入人心。当时的绘本,大多数还是以讲故事、表达情感为主的人文主题绘本。
说它不新鲜,则是因为科学绘本在外版书中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品种,比如著名的德国绘本《肚子里有个火车站》《牙齿大街的新鲜事》,比如日本绘本出版大师松居直先生主编的《科学之友》系列。这些绘本并没有统一的风格,它们各有特点。有的文本风趣,用故事串联起生活中的小常识;有的则类似科学教育读物,文本严肃严谨,绘画细腻仿真,请专家学者“过滤”知识点,显得非常专业。但无论怎样,这些小书都契合了一点:“给小小孩讲一点知识。”
在传统观念里,一说到给孩子们“讲知识”,似乎就需要正襟危坐,需要规行矩步,需要一点点仪式感,毕竟正儿八经的学习总归是需要仪式感的。但是如果说到给孩子们讲故事,那可能就只消排上一排小板凳,喊一声“讲故事咯”,立刻就会有一群小脑袋凑过来,横七竖八往跟前一坐,叽叽喳喳开开心心。不论故事说到哪儿,总会听到小孩子们稚声稚气地问:“为什么呀?然后呢?”这套小绘本的初心,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像听故事那样喜欢读它,成为能引发好奇心和探索心的启蒙科学绘本。(编者语:给幼儿讲科学知识是有难度的,关键在于怎么来引起“小小孩”的兴趣,怎么让他们把注意力放到看书或听书上。听知识不比听故事,所以更要精心策划和设计,这是在一开始就要面对的问题。)好奇心是可贵的,是从未知开始认识世界的钥匙,对这些初来乍到的“小小孩”来说,看看有趣的画、学一些知识,并不一定比听故事来得枯燥,只要方式对了,听知识可以像听故事一样有意思。
所以,我们希望能通过有趣的情节、略带夸张的画面和对比鲜明的色彩,用这些元素给小一点的孩子们讲一讲身边的科学,也正因此,诞生了这套小书。
二、把握幼儿审美与阅读的特点,将趣味性与引导性作为标准
给小小孩讲知识,和给大一点的孩子讲是不一样的,我们认为,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首先,以日常生活为参照,从看得见的知识过渡到看不见的知识。
这套科学绘本的主题分别是头发、身体、风、声音和植物,包括第二辑出版的电、家和动物,其中有具体的也有抽象的概念,它们都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现象和事物,是孩子们身边的科学。这套小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教一些知识,也是希望能从孩子们有印象、能感受到的东西说起,引起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孩子们探究身边的科学。(教知识的书很多,引导的书也有,但要引导幼儿还是有困难的,这是一个挑战。此套丛书比较好地处理了这个问题。)
因此,每本书分别从“插头和裙子上的洞洞”“小朋友们的头发”“郊游的风”“小动物的叫声”“让人流泪的洋葱”开始,这些场景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之后再从熟悉的事物过渡到抽象的概念,比如头发的生长周期、耳朵的结构、风的成因、皮肤的组织等;最后回归于生活中的简单常识,这种现实一抽象一现实的内容结构更容易被“小小孩”接受和理解。
其次,采用平视法,从孩子的角度联想和提问,不需要大而全。
最初接到来稿的时候,我们认为作者的绘画风格是多样而成熟的,但相对于绘画的优点来说,文本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大人的思维痕迹过重,孩子的气息太少。可以说,这套投稿的绘画风格是适合小小孩的,然而文本却是给上了小学一两年后的孩子看的。
后来了解到,文本的作者是一位教师,因此她的文字总是带有一种教师特有的真挚和严肃,想把知识系统全面地教给孩子们。以《了不起的风》为例,在说到风的形成的时候,最初提到了“季风”的概念。这个词汇相对来说比较复杂,涉及地形、大陆、海洋、气压等众多知识点,解释的文字也比较多。我认为,对学龄前孩子来说,文字量一多,读图的效果就降低,在阅读时容易产生疲劳感,亲子阅读的乐趣也会相应减少。所以,经与作者商讨,在不修改基本构图的基础上,我缩减了其中的知识点,简化了文字的表达。通过概括性的“夏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天,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这两句话,使用“陆地”“海洋”“夏天”“冬天”几个容易理解的词汇解释风的成因,虽然没有用“季风”这个词,但仍然留下了季风的简单概念和初步印象。
另一方面,我们在整理每本书的知识点时,没有特别强调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以《有趣的洞洞》为例,这本书从生活中的洞洞讲到脸上的洞洞、肚子上的洞洞、身体里的其他洞洞、看不见的皮肤的洞洞,通过自然的联想将知识点连接起来。这是因为儿童的联想通常是无意性的、自由的,带有夸张性,并不一定存在合乎现实的逻辑性,再加上我们也希望这套小书在阅读上趋向趣味性,而不是成为纯功能性的知识读本,因此,相较于完整的知识系统,我们选择用儿童式的单线联想和自然无意性的联想连接起知识点。
同时,我们尽量将每个跨页的知识点控制在三个以下,让知识点拉开层次,将一些相对冷僻或略微复杂的知识以“风的小秘密”“声音的小秘密”“头发的秘密”等形式单列,由家长进行阅读和讲解。希望借由这种略带层次和梯度的阅读,使这套小书更适合亲子共读的模式。
再次,导读的意义在于引导而不是评价。
导读是翻开这套绘本最先看到的内容,在商讨导读内容的时候,比起大多数绘本采用的知名专家解读,我更倾向于用一线教师的讲解,采用平视的角度来向家长和孩子们展现这套小书。方面,这与图书的定位有关——平装书,低定价;另一方面,希望能通过导读实现低幼阅读的特点——互动性。最后所呈现的内容是能帮助家长设计行之有效的阅读活动的,“数一数书中有多少种颜色的头发”“观察家人的头发”“寻找生活中的洞洞”“数数画面中的洞洞”“感受风的存在和风力的大小”“去户外记录声音”……我们之前说过,科学绘本的意义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而且是希望通过阅读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帮助他们学会探究身边的科学,寻找生活中的科学。导读的重要性也因此显现。
最后,文本与画面是互为补充的关系。
事实上,最初的来稿有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文本与画面的重复性。阅读时,能感受到文本一直在努力描述画面,绘画也在努力表现文本的内容,但对于图文并茂的绘本来说,这种努力并不是必要的。画面和文本应该互为补充,而不是共同进退。在编辑与沟通的过程中,我尝试将一些叙述转为对话,或者调整为发散性的知识点,让文本成为画面的引导者而不是叙述者,使文本和画面的配合获得了1+1>2的效果。一方面,让儿童可以通过读图达到阅读的效果,另一方面,则为家长提供有层次的文本内容和活动设计,让每一本都可以实现多层次的阅读。在排版的过程中,我们非常关注文字呈现的细节。考虑到学龄前儿童的阅读特点和认字需求,一般叙述性的文字我们尽量选用常规字体——即笔画较为规范的字体,这一类的文字字号也相对较大。以《了不起的风》为例,普通的叙述性文字采用了大字号,突出了和“风”有关的文字,比如“风”“电风扇”“吹风机”等,并在不影响画面的情况下,通过对语句的变形——这种变形通常与画面中的“风向”一致,让小读者能在阅读中感受到“风的流动”。
《有趣的洞洞》一书中,我们却并未使用常规字体。这本书的绘画风格非常俏皮,为了配合这种风格,同时营造出“洞洞”的生动感,我们使用了珊瑚体等字体。所以仔细看,书中“洞洞”两个字是不是有一点山洞的感觉呢?
这些编辑中的小细节,让文本与绘画成为整体,实现不同表现形式的“通感”,提高了阅读的趣味。
综上所述,这套科学绘本在编辑出版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平视的角度、发散式的联想架构文本,“用小小孩的思维原则”调整文图细节;用和孩子蹲下来说话的方式来看待问题,营造易于情景代入的阅读体验,删除难度较高较为复杂的知识点,舍弃面面俱到的知识体系,不采用名家导读,坚持平装——精装版对孩子来说太重了……全套书以兴趣引导为主旨,意在让学龄前儿童感受到身边的知识,学会用正确的好奇心对待世界、探索科学。(编者语:小小图书大大匠心,编辑做了充分准备,以高层次多角度切入“小”选题,使普通的幼儿图书做出了不一样的效果,设身处地为幼儿着想,本着为读者服务的精神,认真做好了此图书的出版。)
三、反思与前行:坚守幼儿原创科普阵地
这套小书出版后也有不少的遗憾。我们的幼儿科普图书出版还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市场很大,难度也很大,原创幼儿科普图书的发展还远远未跟上市场的要求。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优秀的科普文本可遇而不可求
幼儿科普的创作要求较高,一方面,要求作者具备扎实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作者还要会编故事、设计画面,了解幼儿认知发展的规律。趣味性和知识性的平衡其实正是科学素养和幼教知识两种元素的角力,兼具两者的作者可谓可遇不可求,同时也需要编辑的引导和培养。同时,科普图书的创作不算科研成果,创作回报也远不如文学创作,难以激发创作者的热情,因此,在幼儿科普创作方面,始终缺乏水平较高的大家名家。
2.科普绘画需要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幼儿科普绘本对绘画的创作要求同样很高,对形象、色彩的把握要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和审美的发展,同时还要求能准确、细腻地表现内容。举例来说,动植物的绘本对动物身体结构、形态细节等各方面都有所要求,需要绘画者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实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绘本、插画专业的火热,近年来新人插画作家在数量和水平上都有较大的提升。但是,大多数作者热衷于进行文艺创作,而不愿参与科普绘本的制作。一位年轻插画家告诉笔者,“科普绘画对风格的掣肘大,回报低,出版周期长,对创作的要求还非常高,还不能代表创作者的个人风格,所以没什么兴趣”。
3.原创科普的市场认可度还有待我们努力去提高
目前,引进版科普童书更受到市场的推崇,大多数出版社将着力点放在引进版科普书的编辑和营销方面,甚至还出现了专门做科普童书引进的民营公司。我认为,引进版的科普书当然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但原创科普更不能放弃,如何针对中国家长和孩子的需求,做出契合市场需求、获得读者认可的原创科普图书,这既需要编辑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出版社的支持和鼓励,还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
4.多媒体出版是挑战也是机遇
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和全民学习时代的到来,各种学习型有声书、读书App发展得如火如荼,我们在幼儿科普方面也有了新的尝试。目前,我们正在为《好奇宝宝科学绘本》录制讲解音频和“指偶讲解课”,希望通过有声导读的方式,引导幼儿全面、细致、有趣味地进行科普阅读。(编者语:要想将图书出版做深做强就得全方位服务,全方位切入,多方位营销。)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幼儿阶段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为未来学习打下基础,对我来说,这是一件有趣又有意义的事。现在的原创幼儿科普出版工作困难较多,路也很长,但相信通过学习引进的科普图书,培养优秀的作者队伍,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科普编辑能力,随着市场的深层次发展和读者眼界的逐渐开阔,原创儿童科普一定会有大放光彩的一天。【文章选自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编的《科普创作与编辑——第四届获奖作品佳作评介》(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张志敏、陈玲)】
点评人:毛红强
作者简介
邱天: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