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述
在这一时期,灾难与防护类科学小品开始涉及人口问题。人口膨胀会带来诸多的社会问题,按照马尔萨斯的观点,战争、饥荒等灾难都与人口膨胀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对人口问题的讨论也属于广义的灾难防护,其中的焦点则是人口论与生育观。
这一时期灾难与防护类科学小品的核心仍然是自然灾害导致的灾难,尤其注重解释当时人们关心的灾难事件,如唐山大地震和尼奥斯湖毒气事件,等等。
这一时期的科学小品仍在对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原理、预报进行说明,但是较之前时期的科学小品有所推进,注重结合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引入新的知识点、新的观点与新的分析。
总的来看,当时科学小品创作的主流风格保持了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特点。由于当时科学小品的主要定位是介绍科学知识、培养读者对科学的兴趣,所以在这一时期的很多灾难与防护类科学小品中,灾难事件只是起到吸引读者兴趣的作用,在介绍完灾难事件之后,马上转到对灾难原理的介绍上,并且整体文风仍然是偏向浪漫主义。在这些科学小品中,时时可以感觉到人们对科学的乐观态度和征服自然的雄心。在文章的结尾,通常是对于已有成就的介绍。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传统的科学小品开始走向没落。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使得“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科普书报刊过去追求时尚,导致选题和内容雷同、重复,科普活动整体跌入低谷。作为科普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小品也步入低谷。这一时期科学小品的儿童化和教材化的倾向比较明显。儿童化倾向使得科学小品在内容上走向常识,在形式上向儿童文学靠拢,从而脱离作为科普重要对象的青少年群体。教材化倾向使得科学小品过度注重内容的条理性,失去了原有的活泼文风,最终变为百科全书式的介绍。灾难与防护类的科普尤其明显,由于灾难常识的内容含量相对有限,并且防护措施的条目性明显,所以灾难与防护类科学小品的领地逐渐被词条解释和图画宣传取代。
但是,网络的普及使得科学小品焕发了生机。首先,科学小品找到了新的领域,那就是科学上的争论。在网络时代,人们发现原有的一些“常识”变得不那么可靠,比如地震时应当如何躲避,在网上出现了多个相互冲突的说法,为了能在灾难发生时采取正确的防护,人们开始求助于专家,而这时突然发现传统的儿童式科普知识与科技人员的专业知识几乎无法进行交流。科学小品在传播科技知识时通俗形象、生动活泼的优点便凸显出来。其次,科学小品找到了新的读者群,那就是网络读者。不同于少年儿童,以青年为主体的网络读者有一定的科学素养,但是由于知识的专业化,他们对于其他领域的知识反而不甚了解。再次,科学小品有了新的内容,那就是学科的前沿。网络使得所有的基础知识易于查询,读者更想对某一领域的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这就不可避免地向各学科知识的前沿推进。最后,网络使得科学小品的篇幅限制弱化。在传统的纸质媒体上,科学小品大多不超过3000字,短小精悍。而在网络上,几万字的篇幅也只能归为超短篇,这使得科学小品能够获得更大的容量。在网络的普及下,灾难与防护类科学小品尤其如鱼得水。突发性灾难迅速在网络传播,并在网络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在汶川地震和日本核事故期间,灾难与救助类的科学小品大量涌现。
二、代表性杂志介绍
改革开放之后,科学小品迎来大发展。“科学的春天”鼓舞了科技工作者,也掀起了第二次科普高潮。20世纪80年代初,《科学画报》《大众医学》《科学生活》单期发行量都超过了100万份,而《无线电》甚至逼近200万份。(申振钰.新中国迎来第二次科普高潮——中国科普历史考察(连载三十一)【J】.大众科技报,2003-06-12(T00).)科普杂志成为科学小品的最重要阵地,包括《小年科学》《青年科学》《知识就是力量》等科普杂志中包含着大量的科学小品。这些科普杂志的科学小品对热点的灾难问题进行了介绍。作为科学小品的重要结集,《十万个为什么》也出版了续编本,增加了新知识的介绍。这可以说是传统科学小品最后的辉煌,其中包含了当时受瞩目的灾难事件,如《为什么近期内唐山不会有大地震》和《为什么喀麦隆的尼奥斯湖会喷出致命的气体》,等等。大量成体系的科学小品开始涌现,如尚玉昌的《生态学漫笔》、宣德旺的《气象纵横谈》和朱志尧的《大地在颤动:科学小品集》。
《少年科学》创刊于1980年。作为一本综合科普杂志,《少年科学》的内容涉及科学的方方面面,主要有自然与生态、天文与航天、科学史与新科技、军事、健康、3D纸模和中英双语等。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是由中国科协、全国总工会、团中央三家共同主办,中国科协主管,1956年创刊的大型综合性科普期刊。
三、重点篇目赏析
秦似的《从马尔萨斯人口论说到生育观》是这一类科学小品的典型代表。文章以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为缘起,结合我国的人口增长事实,一方面批驳了马尔萨斯的僵化观点,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我国人口增长的隐忧。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口问题的大讨论,所以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必然要涉及的。既要承认马尔萨斯人口论中简单地认为人口增长必然带来灾难的提法存在缺陷,又要指出马尔萨斯控制人口增长这一观点的合理性,这是这一类科学小品在写作中必须解决的难题。这篇文章以我国的历史为线索,展现出人口膨胀与饥荒等灾难的关联,继而叙述我国当时的人口膨胀状况,并对比中国与西方的生育观,指出错误的生育观是计划生育的基大阻碍。作者文风犀利,引文纵横,有突出的杂文特点。
一些科学小品的开创者也在这一时期延续了创作,如周建人的《计划生育与传宗接代》。同是对于生育观的分析,周建人先生的科学小品表现出更强的逻辑性。对于传统的生育观,作者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从生物的本能讲起,以社会发展为线索进行延伸,这就使读者对旧生育观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结尾通过人类与其他生物在繁衍上的比较,使读者不是就生育观说生育观,而是进一步产生对人类在自然中地位的思考。可以说,其理论不局限于生育,而是非常高远的。
印联的《为什么近期内唐山不会有大地震》对人们所关心的唐山大地震余震问题进行了说明。在唐山大地震之后,人们会认为唐山再次地震的危险会更高一些,而科学研究恰恰发现唐山再次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很小。对此,这篇科学小品回避了技术细节,而是选取了更贴近人们生活的证据科学解释。文章写道,“根据有历史记载以来对华北地区历次强地震重复性统计数据表明,8级以上地震没有在原地重复发生过;7—7.9级地震在400年内、50公里范围内,重复发生的概率小于0.02%,即可能性很小”,这样读者不需要了解技术细节,便可以了解大致的分析思路,并对分析结果抱有信心。
史维的《为什么喀麦隆的尼奥斯湖会喷出致命气体》对当时轰动全球的喀麦隆火山毒气杀人事件进行了说明。作者在开篇点出此次灾难的罕见之处,然后辨别死难者的死亡原因,进而分析有毒气体的成分、产生原理与释放的原因。文章用语平实,层层递进。总的来看,这类对新发生灾难进行说明的科学小品侧重于使读者了解其发生原理,用笔也比较平实,很少进行文艺上的修饰。
张庆麟的《为什么动物能预报地震》涉及动物预报地震这一当时未能解决而人们又比较关注的问题,作者给出了几种当时较为主流的解释。在介绍这几种解释的时候,作者不是堆砌一些科学概念,而是通过发现这些解释的小故事来拉近读者与科学知识的距离。比如在介绍“静电荷刺激动物神经”的理论时,作者引述了地震中的钟表匠的故事,这就使得读者马上形成了由钟表的反应到生物的反应这一直观类比。与对新近发生灾难进行说明的科学小品相比,这类科学小品的文风更加活泼。
吴耕民的《我国应大搞人工种草运动》涉及沙漠灾害的治理,从文风上来看书面语较多,如“近来更因人口增加,为扩充耕地,增加生产,复开垦荒地,斩草除根,勿使滋蔓,故农业愈发达进步,则杂章让位于作物,愈益减少,这是必然的趋势”。这种接近文言的雅致风格虽然较普通大众的语言略有距离,但是仍有其接近文言的独特美感,如果发生朗读,也是朗朗上口。文章的题目中有“人工种草”,这与人们直觉中的“锄草”截然相反,这就需要打破人们思维中的定式。显然,在科学小品中不能简单生硬地叙述其道理,而要一步步进行引导。作者先将栽培植物与野生植物进行对比,指出在人类眼中和植物眼中截然相反的判断:在人类眼中,栽培植物受赞赏,而在植物眼中,栽培植物是异常变态。这一比较可能让人们想到著名的《病梅馆记》。但是,即使没有看过《病梅馆记》,也可以从作者所描述的“正如人或动物的体躯不正,局部臃肿”意识到栽培植物自有其缺点,而野生植物也自有其优点。但是,这还得不出应当人工种草的结论。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叙述野草逐渐消失的原因,使读者发现农业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增加栽培作物的同时使得野草消灭,人工种植野草的结论便自然得出了。这种正反对比、层层推进的写法在论辩式的科学小品中是非常典型的。近期有代表性的倾向是将论文中的“文献综述”方式引入科学小品,不是简单地说“科学研究表明”或者“科学家发现”,而是给出了支持不同观点的研究方法与结论,并对这些研究进行辨析。典型的例子如瘦驼的《动物预报地震,靠谱吗》。作者在对部分科研机构开展的“动物预报地震”进行质疑时,先后引用了“藏獒在采石炮响前20秒就开始狂吠”的报道、希腊海利斯城地震与《开元占经·地境》中对于地震的记述、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原因和美国地质调查局关于动物异常反应与地震的研究等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可靠程度的辨析得出“动物预报地震”不够科学的结论。在引用的辨析资料时,尽管采用了论文式的写作手法,但是整体的文风仍然是轻松而活泼的。在引用“藏獒在采石炮响前20秒就开始狂吠”时,作者用调侃的语气写道“藏獒是藏族人民的守护神,是流行文学的宠儿,是商人的印钞机。现在,它又多了一个身份——地震预报员”,“一公里外的爆炸声传到耳朵里只要大概3秒钟时间,看来这些大狗真有未卜先知的本事”,这就将古板的科学问题变得活泼,提高了读者阅读兴趣,即使是相关知识的门外汉也可以发出会心的一笑,冲淡与专业知识之间的隔膜。
由于网络的发达,这一时期人们对于灾难的预报、防护和次生灾难的预防可以进行更深入的讨论,这就使得对传统说法的质疑成为重要的内容。在质疑传统说法时,由于各种说法均会举出自己的依据,所以不能再像过去的科学小品那样只是简单地说“科学研究表明”,而是要将科学方法引入到写作之中。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科学小品文最具有逻辑性,是最有科学味道的。如雪歌的《地震云,事后之明?》,为了辨别地震云是否具有地震预报的作用,作者首先从地震云概念产生的故事出发,让人们看到目前业余人士与专业人士的不同态度。但是,正是由于这些科学小品兼有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和与反对者辩论的双重目标,所以在写作风格上,作者并没有将主流科学界的结论直接介绍给读者,而是根据对地震云的各种解释,逐条提出质疑,包括“如何证实‘地震云’是‘潜伏’在普通云中的‘地震使者’”“如何证实地震之前会有如此大量的热能和磁场释放,并产生高空的云”“‘地震云’的出现和维持时间怎么与地震活动搭配”和“如果说‘地震云’是地震的终端产品,那我们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
在介绍灾难发生时的防护措施时,这一时期的科学小品充分发挥其通俗形象的特点,比枯燥的防护措施列表更易被读者理解并记忆。如田不野的《假如地震袭来》,在介绍防护措施之前,首先用直观的形象描述灾难的程度,“如果只是感到房子在晃,大物件们都安安静静的,而你能像鸭子一样摇晃着走路,那是有明显震感的4到5级地震,我管这个叫‘站得住’地震”,根据这些直观的形象,给出防护建议“一般的房子都能经受住这种地震。不放心的话,去把门打开,关掉煤气,然后找个最结实的桌子下窝着”。同时,针对不同的时期,给出不同的防护建议,如“时间:0时0分”“时间:0时2分”和“时间:8时0分”使得对防护措施的介绍如同电影的分镜头,既层次分明又重点突出。
由于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所以这些网络科学小品普遍以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给读者一种亲切感。如橘子帮小帮主的《你能多信赖余震预测》,在文章开头,便写到“这么说非常残忍,但我总感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余震带给人的痛苦不亚于主震”,这基本上就是朋友之间围炉夜话的口气了。在文章结尾,作者写道“最后,我可以明确地说,地震余震和月相没有关系,和太阳黑子也没有”,这仍然是朋友之间谈话的风格。可以说,这是网络的存在,科学小品不再是师长对学生的讲授或是“亦师亦友”的传授,而成为朋友之间的探讨。【文章选自《百年中国优秀科学小品赏析》(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姚义贤、陈晓红、李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