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 首页 > 作品评介
作品评介    
医学健康类科学小品赏析(1949年前)
新闻来源: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党伟龙     发表时间:2023-04-22     阅读次数:    


一、社会文化背景

正如程民在《科学小品在中国》一书中所论,科学小品诞生于“科学救国之梦”的社会大背景之下。民国时期的科学小品正处在萌芽和初步发展的阶段,这样一种新文体简短有趣,成为当时知识分子们开启民智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诸多学科知识之中,与人体自身息息相关的医学、健康、生理类知识,受到了特别重视。由于清末西方列强对中国人“东亚病夫”的蔑称此时还萦绕不去,科普作家们特别注意向普通读者们普及健康知识,以求改变“病夫”之体,提高人口素质。

二、代表作赏析

1.思想性

救亡图存的思想,在一些针对流行病、传染病的小品中体现得特别明显。

如高士其《寄给肺痨病贫苦大众的一封信》(《读书生活》28期,1935),先介绍了欧美国家完备的社会福利和医疗设施保证了民众有效应对肺痨病威胁,随即说我国虽然条件有限,但仍然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而避免肺痨病传染,这一人人皆可为之的做法就是不要随地吐痰。他用夸张的语气告诫读者“随地吐痰等于放火杀人,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呀”。我们知道,国人随地吐痰的陋习由来已久,至今仍随处可见。当高士其先生在这篇小品中大声呼吁时,普通民众还未意识到,“一痰之微,不知害人多少”。接下去,该文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肺痨病患者痛不欲生的经历和挣扎,“补药又买不起,自杀太费事了,太示弱了……跳黄浦,水又太冷。真是欲死不能,欲生不得。”这一段中,作者运用了一点黑色幽默和辛辣讽刺,意在警示读者,既然肺痨如此触目惊心,当然要尽可能加以预防。最后,作者提出了四点建议,告知肺痨患者坚定信心,注意饮食,呼吸新鲜空气,并多晒太阳。

此外,贾祖璋先生的《天花和牛痘》和《防疫原理》(分别见《开明少年》11期、12期,1946),虽然以介绍知识为主,并无像高士其小品那样多的感慨之词,但对于天花和瘟疫这种大规模流行病的重视,本身就是忧国忧民的表现。《防疫原理》一文开始提到了民间的瘟神庙迷信,“我们现在已经有了预防和防治的方法,自不必再向瘟神启灵了。”这也是对传统迷信的温和批评。

2.知识性

除了与国计民生相关的重大疾病和传染病,科普作家们也关心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健康类小问题。如克士(周建人的笔名)《谈谈头发》和《睡》(分别见《太白》18期、24期,1935),这两篇小品,前者从秋末冬初的脱发现象谈起,又讲到秃顶,讲到外国学者对白发的认识,讲到头发与人类进化的关系,讲到不同人种在发质和数量上的区别;后者介绍睡眠的相关知识,穿插了具体的例子,如鸟类和虫鱼睡眠与人类的不同,睡眠不足对人体的伤害,以及挪威人的睡眠习惯。这都是一些有趣的小知识,可以小见大,让读者增长见闻的同时,激发他们对科学进一步的兴趣。

又如李忙人《我与冻疮》(《科学趣味》42期,1941),以自己和周围人的亲身经历为例,讲述冻疮成因、症状和防治等,让读者觉得特别亲切。

3.艺术性

科学小品应当是科学性和文学性的统一。有些科学小品的文学性尤其强,已经可以视作一篇文学佳作了。

士其《的面面观》(选自《细菌大菜馆》一书,1926),可以看作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开篇即感叹“病是中国人的家常健康,两件人的车后茶点,司空见惯了,它的辛酸苦辣,没有谁不知道”,随即用生动流畅的语言,从各个角度病,假病、装病、娇贵病,谈患者心理、医患关系,谈种种致病之因、病原体和微生物。时而忧天悯人,如病虽与生同居,却与死为邻,思至此,不禁为之提心吊胆”,时而幽默讽刺,如“观乎报上所载各种要人的病……病则辞职有词,免职亦有词。家人诚多病,病多看不出”。全文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形散而神不散,不仅涉及医学,也涉及社会文化的多方面,没有特别的主题思想,又介绍了许多与病相关的知识,真可称之为“面面观”了。

非《伤风咳嗽小毛病》(《科学趣味》第1卷第3期,1939)、董才《一碗生水》(《解放日报》429日,1942)、郭涛《羞坏了兰英——月经的故事》(《解放日报》915日,1942)、奭公《阿妮怎么办?!》(《新华日报》52日,1943),四篇小品的共同点是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科学知识,都可以看作一篇小小说。《伤风咳嗽小毛病》讲主人公“我”拜一位名师门下,听他谆谆教诲,讲解咳嗽的成因。全文约一半是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另一半则是师徒二人的对话,具有生动的现场感,分为“引子——梦一般的事实”“第一课”“灵感”“去医院途中”四小节,介绍了咳嗽成因的一些病理知识。《一碗生水》讲述“王三”因喝一碗生水患上痢疾,大病一场,不仅如此,他还迷信巫医,不吃药而吃符水治病,结果他的痢疾又通过苍蝇传染给了“李家二娃”,所幸治疗及时,并由此在二娃学校开展了一次清洁卫生运动。该文告诫读者饮食不慎的恶果,批判了迷信巫神的做法,强调了清洁卫生的重要性,还介绍了病菌传播的基本知识,是一篇情节生动、内容丰富的优秀小品。《羞坏了兰英》讲述小学生兰英月经初潮的经历,对小女孩的害羞表现描写十分形象,对月经知识的介绍也密切结合了实际生活,是一篇情趣和理趣兼备的好文章。《阿妮怎么办》以阿妮得脑脊髓膜炎的故事,批评了有病不看医生、自作主张的民间做法,提出应由生诊治,对症下药。故事很生动,对“愚昧”的阿妮妈妈的描写也很形象。

三、时代特色

1.忧国忧民的感慨

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科学小品的撰写也不例外。有些小品蕴含的科学知识没有时代限制,是普适性的,但强调的主题则切合当时社会背景。如林斌《创伤三部曲》(《新华日报》912日,1945),主要就是针对抗日战争背景下,士兵们受伤极普遍的现象,重点介绍下欧美战地救护的一些先进经验,具有很强针对意义。

又如高士其《寄给肺痨病贫苦大众的一封信》,行文中,作者的忧国民之情跃然纸上,每由科学知识引申到针砭时弊,如对照国外情况时,感慨“象我们这个穷国,这个大肺痨病国,连国家和人民的经济也都得了极深的肺痨病……”;又如讲呼吸新鲜空气的重要性时,认为“国家的积垢存污也须用的风气来扫清。要除尽一切贪官污吏,国家的肺痨病才有转机。”这种个人情感的流露,切合当时国力积弱的社会背景,表达了知识分子的忧愤,增强了小品的可读性。

2.歌颂科学昌盛

新文化运动给中国带来了“赛先生”,就是科学(science),在当时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还充满着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毫无怀疑的崇敬,带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理想色彩。如王显理《剖脑目睹记》(《申报》530日、31日,1941)形象介绍了作者亲身观看一次脑外科手术的经历,结尾描写道:“步出红十字会的时候,已经五点钟了,五月的炎阳照射着一个又乏又累的冒牌医生(指作者)的身体。他的肉体疲乏,可是他的精神为了医学界的神绩而兴奋着,他歌颂着医学的进步。”

3.语言质朴

民国时期是现代白话文逐渐取得统治地位的时期,总体的语言风格,还比较稚嫩和朴,有时带着一点“古风”。如李忙人《冻疮》,在文章最后告诉大家,作者深受冻疮之苦好几年,今年决定好好保护,故作此文以为纪念,还附论语诗歌一首,“歌曰:‘……吁嗟乎,风萧萧兮上海寒,冻疮一去兮不复还。’歌毕,冻疮遂去”化古典诗歌,文笔幽默,令读者会心一笑。又如哈登《死人帮话人的忙》(选自《科学新论》,1944年版),介绍了苏联的角膜移植和皮肤移植技术,开篇讲道:“在苏联,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可以有益于别个活泼的人。不但如此,到每一个人死了之后,有时仍旧可以帮帮活人的忙。这样的帮忙,也算帮到了顶了。”用朴实无华的语句娓娓道来,仍不失生动。

这一时代的小品,还没有许多陈腐的套话,没有炫耀文字技巧的揉造作,即使采用了一些语气词,如“呀”“哩”等,也是真实情感的流露,没有做作之感。尽管在知识的介绍上比较浅显,也是因为当时普通中国人刚接触现代科学不久,还处于“补课”阶段的缘故。【文章选自《百年中国优秀科学小品赏析》(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姚义贤、陈晓红、李正伟)】

 
上一篇:灾难与防护类科学小品赏析(1980年至今)
下一篇:医学健康类科学小品赏析(1949—1979年)

宁ICP备2021001770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042号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www.nxkpzx.cn)@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172号  邮编: 750001 电话: 0951-6851830  Email: nxkpzx0951@126.com